王義桅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2019新年致辭中警告,兩場世界大戰的教訓正在被人們遺忘,國際合作精神面臨越來越大壓力。其實不只默克爾,英法等歐洲國家領導人也對未來憂心忡忡。這暴露出歐洲的種種文明焦慮。
一是舊文明正在蛻化:世界回到叢林法則,歐洲人篤信的線性進化觀難以為繼。烏克蘭危機后,歐洲人感慨“地緣政治的回歸”,抱怨世界重回叢林法則。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日前對2019年形勢做出展望,稱2019年可能是歐洲危機加深的一年。俄羅斯在東歐和黑海地區擴張勢力范圍。2019年烏克蘭將舉行總統大選,這為俄加強影響提供契機。巴爾干地區風險因素猶存,亞速海緊張局勢可能升級。雖然俄和北約間爆發軍事沖突可能性不大,但烏東部爆發沖突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前不久德國科爾伯基金會與中聯部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山村對話”上,在場歐洲人眾口一詞稱中國為超級大國,認為中美90天內達成協議,可能以犧牲歐洲為代價;達不成協議,貿易戰繼續,歐洲也倒霉——美國的汽車關稅大棒隨時可能砸向歐洲。這再次暴露了歐洲人的受害者情結和弱者心態。
美國總統特朗普緊逼北約歐洲成員國達到軍費占GDP2%目標,讓長期享受和平紅利、搭美國軍事便車的歐洲國家很受傷;美國威脅退出《中導條約》,更讓歐洲擔心被分裂——波蘭已經勸美國在波建“特朗普堡”,冷戰時期歐洲在美蘇軍備競賽和戰略對抗前沿的記憶又被激發了。歐洲人現在很少談跨大西洋主義,當然也很少談多極化,認為多極化主要意味著在世界舞臺中央多了一個中國。他們現在喜歡談多邊主義,認為多邊主義是歐盟的DNA,可以借此阻止世界滑向美俄、美中新冷戰和大國政治的悲劇。
二是新文明有利于他者: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領域正形成中美G2世界,歐洲落伍了。長期以來,歐盟自詡為“規范性力量”,但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歐洲被美中落在后面。大國如何經略極地、網絡和外空?這是2019年歐洲關注的安全領域關鍵問題之一,但眼見中俄加速在北極布局,美國宣布籌建的“太空部隊”將在2020年前全面投入使用,歐洲卻難有大的作為。現在的歐洲面臨五大方面的新老交替:人員新老交替、政治生態交替、經濟動能交替、社會結構交替、思想意識交替,根本無暇應對新文明的挑戰,難以抓住其中的機遇。
隱私保護、勞工標準等過嚴妨礙了歐洲技術創新。歐盟近年來一直宣稱自己是“可信賴人工智能”的推動者,不久前還發布了一份人工智能道德準則草案,認為“可信賴人工智能”有兩個必要組成部分:首先,它應尊重基本權利、規章制度、核心原則及價值觀,以確保“道德目的”;其次,它應在技術上強健且可靠,因為即使有良好意圖,缺乏對技術的掌握也會造成無意的傷害。2018年5月,歐盟剛剛正式讓“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上路,旨在提高個人數據使用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防止企業濫用或忽略用戶數據的保護。這次歐盟又提出AI道德準則,象征AI的公平性、透明性、道德性的規范進入一個更高治理層次。歐洲人擔心,數字技術發展、特別是外國政府操作的造假技術影響5月歐洲議會選舉,有些人甚至說新文明更有利于像中國那樣的世俗社會。
歐盟對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領域相關標準的探索,當然值得其他國家借鑒。但歐洲國家的技術創新以及軟硬實力,已越來越難支撐它的所謂“規范性力量”。
三是文明沖突內化:全球化導致的貧富差距及穆斯林移民問題撕裂歐洲社會。德國執政黨基民盟成員索斯藤·弗雷日前透露,德國政府正考慮參照征收“教堂稅”的方式,向德國穆斯林征收“清真寺稅”,以減少外國資助對德國清真寺的影響,特別是原教旨主義思想的輸入。
近年來,歐洲飽受民粹主義煎熬:左翼民粹主義仇富,正如法國“黃背心”運動所顯示的,右翼民粹主義排外,導火索是難民危機。難民移民問題可能成為影響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的最大因素,傳統歐洲政壇左右格局正在被打破,政治碎片化嚴重,一些傳統歐洲政黨紛紛衰落,甚至吸收反建制派都難以組閣。瑞典組閣僵局、比利時首相辭職都同反移民政治力量有關。
但在其他大部分歐洲國家,難民移民問題并非引發政治危機的導火索。“黃背心”運動揭開歐洲嚴重社會問題的冰山一角,反映了歐洲的真正問題。盡管歐洲是世界上福利最高的地區之一,但社會各階層差距越來越大,購買力增長停滯,工會權力不復往日。全球化并未讓普通歐洲人受益,在全球化中掉隊的民眾已對全球化喪失耐心。這種“不耐煩”情緒表現為歐洲人越來越抗拒傳統政黨,社會黨和中右派政黨所受影響最大。一半的“黃背心”沒有投票權,另一半被視作極左或極右力量。如果把“黃背心”力量有序組織起來,將改變今年5月歐洲議會選舉格局。
以上種種文明焦慮促使歐洲變革。其一是增加硬實力,試圖組建歐洲軍隊。在美國帶頭推行單邊主義、基于規則的世界秩序日益受到挑戰的背景下,歐洲意識到自己必須在安全防務領域快速走向成熟。其二是增強自主意識,推動將歐洲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抓住工業4.0、5G等機遇,實現產業體系的自主和彎道超車。其三是改革體制,提高效率。歐洲議會已表態支持建立歐盟安全理事會,擬采取簡單多數表決機制以簡化決策程序,該提議有望在5月的歐盟峰會上得到討論。▲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
環球時報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