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重大理論現實意義和長遠歷史影響隨時間推移在逐步顯現出來。按照全會決定的安排,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舉措將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因此,總結和評估5年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進步和成績,將為下一步推動體制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全會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長是一個生態體系,經歷了體制變遷的風風雨雨。從農貿市場到商品市場,從要素市場到金融市場和碳交易市場,改革逐步進入高階市場的深水區。從我國制造業的市場結構看,民營企業占比61.2%、外資占比11%,非國有比重達到70%以上。市場結構充分開放,市場主體充分競爭,市場機制充分有效,推動了我國制造業從小到大,茁壯成長。然而,我國金融領域的市場結構,民營占比7.8%,外資占比1.5%,非國有比重不到10%。因此,在要素市場、金融市場和碳交易市場打造充分開放、充分競爭、充分有效的市場體制,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攻堅戰。
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有的人發表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2018年,國家有關部門首次清理產權保護的規章、規范性文件,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打下制度基礎。同時在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部署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機制改革。保護財產權和知識產權,提高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違法成本。
全會提出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5年來,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從190項減少到45項。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向全國復制推廣,形成了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
全會提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過程中,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不是“多一點政府還是多一點市場”的問題,而是政府如何提供支撐市場發展秩序的制度框架,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5年來,我國經濟適應新常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穩是大局穩中求進。下一步落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業績。有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GDP規模達到90萬億,相當于13.7萬億美元,人均GDP為9900美元,GDP占世界的比重為16%,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保持在30%以上。
5年來,中美兩個大國在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安全和戰略三大領域的分歧與差異逐步顯現出來,經濟領域內的關稅戰、規則戰、科技戰正在拉開序幕。中國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與世界上103個國家有貿易逆差。任何戰略意圖的誤判或掌控分歧和沖突策略的誤導,都可能導致中美貿易停擺,從而重創世界經濟和貿易前景。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20世紀30年代美國挑起的貿易戰,最終導致全球貿易萎縮66%的歷史教訓不能忘卻。事實上,中國發展擁有足夠韌性、巨大潛力,經濟長期向好的大勢沒有變,中國經濟形成的多樣性結構、全產業鏈優勢、內需大市場的回旋空間足夠抵擋任何大國的挑戰。然而,中美作為大國應肩負更多國際責任,掌控分歧和沖突,合作才是中美兩個大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5年來,在逆全球化的逆流四起、貿易保護主義日趨猖獗、民粹主義更加盛行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還在不在,國內外存在廣泛爭論。歷史上,興盛期與開放期往往是重合的。這意味著誰把握住世
界經濟開放期的機遇,誰就更容易進入發展的快車道。然而,歷史上,風險期與開放期也往往是重合的。大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沖突持續加劇,各類風險顯著上升,中國還要堅持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個重大判斷嗎?對此,201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繼續抓住并用好這個戰略機遇期,就要繼續推動全球化向前發展,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繼續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反對破壞現有經濟秩序試圖推倒重來的做法;繼續深化全方位國際合作,反對把對方作為假想敵搞選邊站隊甚至脫鉤的企圖;繼續推動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反對零和博弈和霸凌主義。
5年來,開放的涵義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美國要求推動基于“美國優先”的公平對等開放,歐洲大陸要求推動基于規則、全面、可持續的開放,我國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開放就是要引狼入室、與狼共舞、培養狼性,在開放的環境中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當開放進入到規則等制度型開放層面時,就要求在規則和制度層面上的大國博弈過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因此,推動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至少應包括三層含義。
首先是推動規則開放,學習借鑒對接國際先進規則、標準和管理體系。如要放寬基于公平的市場準入,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保護外商在華合法權益特別是知識產權,允許更多領域實行獨資經營。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管理方法和規則體系。
其次是推動規制開放,在開放條件下合規守規定規,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5年來,各地區各部門都在探索落實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皆可為、法定責任必須為的治理革命。
再次是推動規則等制度型開放的國際合作。我國將在規則等制度型開放的能力建設、制度建設、跨境網絡建設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同時,在推動世貿組織現代化改革等全球治理框架改革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如共同推動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進一步完善,共同推動世貿組織效率進一步提升,共同推動世貿組織新議題、新規則的研究制定,反對任何把現有國際秩序推倒重來的企圖?!?/p>
(作者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