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nie蔡金萍 編|凌江嬋
“你是有機會走到頂的!Corinne跟我說……”是的,他是中國葡萄酒圈最早登頂的華人,亦是全球首位華人侍酒師大師。
一位真正的大師,絕不可能是一日登頂,一夜成名。在登頂的這條漫漫長路里,有多少人知道這背后的磨礪和堅持?有多少人有機會親身體驗過這個孤獨的旅程?而登頂之后的這一年,他又有了什么樣的變化?
"You have a chance to the top! Corinne told me..." Yes, he is the first Chinese reach the top, and is also the first Chinese Master Sommelier in the world.
You can never become a real master just in one day or become famous through one night. 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 How many of you clear about the persistence and effort should be with this? How many people have been trying for this lonely journey? And what has been changed during the year he had be a Master Sommelier?
2017年8月20日夜里,他通過侍酒師大師考試的消息從倫敦傳來,朋友圈立即火速傳開,中國時間8月21日凌晨,新媒體第一時間發布后,業內幾大平臺陸續跟上,一下刷爆了整個葡萄酒朋友圈,這樣搶新聞的節奏簡直堪比明星上熱搜的熱點事件,在葡萄酒這樣重度垂直的媒體真是難得一見。他叫呂楊(Yang LU),想必酒圈不知道他的人很少。
新疆出生長大,初中回上海,高中轉往美加求學,從曾想當科學家到因迷茫而轉學葡萄酒。2005年轉學葡萄酒的他,兩年后就成為中國大陸有史以來考取ISG侍酒師認證的第一人,隔年又考取CMS侍酒師認證,此后一路過關斬將,回國成為一名青澀的侍酒師,更拿下多個冠軍頭銜。就連WSET Diploma考試也拿下3門Distinction和3門Merit的極佳成績,大部分人有一兩個Merit,1個Distinction就很好了,簡直是“考神”般的存在。2012年前往香港履職,成了雙城公民之后,他仍利用年假和周末休假,往返上海教課……這樣的節奏,不管怎么看,都是一個大寫的忙,正如朋友所說,“他好像總習慣把人忙到瀕死的狀態,然后在交通工具上補覺”。


從開始侍酒師考試,到摘取侍酒師大師桂冠,這一路,他走了十年,談起當初父母并不同意他轉換專業去學葡萄酒,他覺得父母除了不了解這個行業以外,更多是不希望他輕易放棄,但他卻輕描淡寫地感慨了一句:“我做的最正確的一個決定,就是去學葡萄酒。”
2005-9-05加拿大 開始學習葡萄酒
2008-9-22上海 拿到人生第一個侍酒師冠軍
2007加拿大 國際侍酒師行會ISG侍酒師文憑課程,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國際侍酒師行會文憑的中國人
2008成為首位獲得認證侍酒師資格(CS)的中國人
2009-7-23上海 擔任半島酒店首席侍酒師。
2011-3-30中國第一批獲得WSET 4級認證,緊跟趙凡和李晨光之后。取得了3門Distinction和3門Merit的極佳成績。呂楊也是中國大陸首位獲得葡萄酒大師候選人資格的人士。
2012-8-06香港 擔任香格里拉集團葡萄酒總監
2012-10-04倫敦 通過高級侍酒師(Advanced Sommelier,簡稱AS)的考試,同樣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2015倫敦 首次參加了侍酒師大師考試
2017-7-27上海 歸普葡萄酒與烈酒教育機構成立 出任校長2017-8-20倫敦 成為全球第一位華人侍酒師大師
他是中國最早一批為公眾所知的侍酒師,從參加第一個侍酒師認證開始,他就堅定地選擇了一直走向MS的路徑,這樣清晰的目標,至少我在圈內是很少見的,十年堅定不移的堅持,更是少之又少。
跟他聊起半島酒店求職的經歷,他跟我談起當年上海世博會前酒店行業的發展:“因為金融危機,好多酒店沒開出來,半島按時開,但要到2009年,所以我以半島為第一目標,想申請半島。”對于很多人來說,在選擇回國第一份工作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很少,還能在回國之前就對當時的經濟環境和前景作出這樣清晰的分析,更少!然而,更讓你想不到的是,他沒有像一般人那樣直接求職,反而很清楚自己的現狀:“我不想走HR這條路線,因為當時我沒有在國內工作的經驗。”于是,他獨辟蹊徑聯系上上海半島酒店的總經理,直接面見了餐飲總監,最后回到上海半島,成為了一名侍酒師。
了解侍酒師工作的人都知道,常常一天12小時的高強度工作就已是個極大挑戰,但他卻在還一直堅持學習,并參加了國內外至少6場侍酒師比賽,拿了不下4個冠軍,直到2014年10月23日在“大中華侍酒師大賽”中拔得頭籌,才遂了這樁心愿。但與此同時,他似乎還干了很多不務正業的事情,比如說跑去教授WSET課程,比如說翻譯和撰稿。
從大學時期,他就開始翻譯英國著名酒評家Jancis Robinson的著作《品酒》,至今已重印了8版,此后他還跟酒友一起合作,翻譯了《世界葡萄酒地圖》,并在多家媒體平臺上寫作專欄。即便2012年前往香港履職,成了雙城公民之后,他仍舊利用年假和周末休假,往返上海教授WSET課程,飛赴各地參與或講授各種不同主題的課程和活動……
我問他為什么這么忙還一直堅持教課,他說:“教課對我很重要。我很早就看到侍酒師有瓶頸。”他認為當一個不錯的侍酒師,好處是想轉行很容易。可以轉做銷售、買手、酒莊代表,甚至是記者,但如果不轉行,想一直做下去就會有瓶頸,因為沒有那么多酒店或餐廳讓你管。“當我認識到這點,就想多方面發展一下。我喜歡教書,覺得教書是個很好的讓你多元化的一個方法,我當時也寫東西,現在也寫,但寫得很少,寫東西也是多元化嘛。”
“這一切,是你一開始學酒就自己查,規劃好,還是你看到別人的路徑是這樣的。”說真的,很少人能一開始就那么清晰自己未來的路徑。他告訴我:“比賽是一定要比的,這個是我一早就認清楚了,但翻譯是另外一回事。翻譯是時我大學學葡萄酒第二年的時候,我們的老師罷工,正好那段時間沒事干,覺得我當時學葡萄酒那本書挺好,就翻譯著玩。然后翻譯完,覺得這本書很好,挺有用的。”到后來翻譯《葡萄酒世界地圖》時,已經來香港了。這本書他翻譯了法國和中國的部分,因為學習必須要看,他翻爛過兩本。談起這本書,他覺得這對行業是有貢獻的,眼里閃爍的光,充滿了感情。
至于比賽,“說實話,比賽是我一直有打算的,包括考試。我的目標很明確,剛學葡萄酒,就知道我一定要考MS,這個我是看到這一天的,比賽也是,我一直想去。”他第一次參賽是2008年,當時還在加拿大,因為賽制的原因,他回國參賽,也拿了人生中第一個冠軍。“肯定要比賽,因為我知道一個比賽能逼著你去更專注一點,學更多東西,推著往前走,誰都不想丟人嘛,對吧?”
然而,我好奇:“是什么支撐你,不斷地這樣奔忙?”“因為我不是一個很上進的人啊。”他說是強迫癥推著他一直往前走,因為害怕辜負或對不起大家,不管是他的團隊、學生或是工作。“說實話,我有強迫癥,自制力我不強,這和強迫癥是有區別的。我做的東西都是團隊的。如果做不好對不起大家,(會)拖累大家,這也是一種責任感。跟自制力相比,這可能是我更大的動力。”
“做這么多事情,不累嗎?”
“累肯定很累,說實話,我們剛開始做這個行業都是對酒的熱愛,對不對?但,酒真的是我唯一認真學過的東西,可以說是我生命中除了人以外最重要的東西。除了家人和朋友最重要的東西,那么努力想去學得更多,天天在看書,天天去品酒,那真是為了(對)葡萄酒的熱愛。但你說做到這個階段,這種熱愛很多時候已經被現在的勞累、責任和工作消磨光了。不能說我現在比以前更安心了,不可能!是因為怕辜負別人而支撐下去,有很多東西都是工作、責任。”
這樣支撐背后的壓力和心酸,我也有過切身體會。他坦言,也有撐不住的時候。2014到2015年間,因為太過忙碌,他一度感覺到崩潰。“有段時間我喝什么酒都沒味道,喝什么酒都不開心,再好的酒也覺得提不起來興奮點,身邊的人能明顯感受到。那段時間該做的工作還是在做,該進行的課也還在講。很多東西比較得心應手了,不會做得太差,但當時狀態是不好的。明顯感覺到自己學習狀態不夠好,精神不夠集中,喝酒也有點食肉不知其味那種感覺。”幸好,他都撐過來了。不對!可以說,你發現所有厲害的牛人,在贏得掌聲之后,永遠都還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他們把這歸結為不夠上進,其實是謙遜使然。

我問他拿到MS以后對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響?他說:“沒什么影響。工作還是在(忙)。”“出差更多了吧?”我追問。“出差以前就很多,2014-2015年最夸張,是最忙的時候。2016年和2017年我減了很多東西,要集中精力去復習嘛,去攻。2014-2015年還沒意識到出差那么多,一年52個周末,那年我只有10個周末在香港,平時都在出差,在飛在講課等。所以一直很忙,拿完MS以后也會很忙。”
“我覺得拿到MS很大的改變是,它給你一個機會去認識其他行業領軍的人物,無論是金融界,還是文化或藝術界等。當你在某一個行業做到頂尖,你可能更容易去認識其他行業頂尖的人,這其實是對你思想上的一個擴充,對你邏輯的一個延展,對你見識的一個增長,非常非常有幫助。所以這可能是我拿到MS以后,對我來說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他的小男友方丈曾說:“成為MS/MW遠不如成為呂楊更讓人覺得勵志。”此刻細味更深,他沒有對此作評價,只淡淡地說:“其實真的是個普通人了。”對話之間,我越來越深地感受到:對他而言,MS在一開始是一個相當明確的目標,但這個目標不過是照亮他一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做得更多的一個燈塔。
我說:“其實這也意味著你前期就已經做好了很多。”“也許是這樣,頂尖的定義很難說,但是至少從其他行業來看,可能拿到MS在葡萄酒行業是比較頂尖的。當你在某一個行業比較頂尖的時候,你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其他行業頂尖的人。至少是那個行業的人認可的,這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拋開葡萄酒不說,這讓你的眼界更寬廣一點,讓你想東西會更多一點,層次感會更強一點。這可能是拿到MS比較重要的一個變化。其實生活和工作沒有什么變化,忙會更忙。但工作還是那些工作,還是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對一個一直在堅持做到最好的人來說,到達一個終點的意義不過是證實他的選擇和堅持,于此,我更能理解他所說的拿到MS以后對工作和生活影響并不大,因為,很多的變化,早已經發生在他走向侍酒師大師的這一路,潛移默化,一步一個腳印。
如今,光環集中加身,他并不諱言談及大家加諸于他的期待。他說起一次跟著名作家馮唐聊天,“他說你是有機會做到更高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機會,所以你現在沒有退路。馮老師說,你現在已經不能往回看了,無論有什么聲音你都得往前邊沖,你不能往回看。”但他也有糾結的地方,比如說是不是還要繼續攻讀MW這件事。“我不是個野心很強的人,所以有些事我也在糾結。”
“會不會也有可以稍微放松一下,或者放空一下,尋找下一個目標的念頭?”我問。
“對!因為你走到下一條路,下個路口,只有下個山頭,你才知道它下面的選擇是怎么樣,這里的風景跟前面不一樣。有些機會是你以前想象不到的,但時間沒有變,工作還是沒有變。”緊湊的語速和敏捷的思維背后,我能感受到他的一絲疲憊。
2017年,他摘取了侍酒師大師頭銜之后,一個叫“歸普Grapea”的葡萄酒培訓機構開始更多地活躍在大家的視線里,他也在10月親自掛帥,完成了歸普在上海總部的首次授課。“這個學校算是你下一個目標么?”他微微松弛了下雙肩,“這個目標是我一直要做的。做學校做教育這個事情是我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因為我也在教書。為什么現在是校長呢?因為我考完試以后,有時間打理自己的事情,我可以召集到人才。講課那么多年,你會發現很多的人才,考過這個試以后是個很好的時間點,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做這個事情。”但他認為這個愿景,這想法他以前就有了,所以不能算是一個新的目標。“只不過是我剛開始做,完成了一個階段,然后把另一個想法落地,它是一個很早以前就立好的一個目標。一直就有這個想法。”
但很快,他又跟我談起他跟其他行業頂尖人物在探討的跨界,有時尚界的,有文化界的。比如今年3月,他就和怡園酒莊莊主陳芳、理想國的梁文道,還有高曉松、馮唐等一眾文化界人士在北京做了一場沙龍。他說相比知識或文化領地,葡萄酒肯定是體量相對比較小那個點,這個點如果可以和其他更大體量的領域結合,才能影響更多人,讓更多人關注和喜歡上葡萄酒,所以想多做跨界是他的一個目標。“剛我說的一個目標,就是能夠附著更大跨界,而且是更緊密的跨界,是一個有交流的,有相互需求的跨界,而不是貼上去,那種跨界才會更緊密。”
“另外一個目標的話,我想發展一下其他的愛好,這是一個很好的愿景,它能不能發展出來我還不知道。”
采訪結束,他送我趕赴回廣州的路上,還繼續跟我談起他目前在做的一個線上侍酒師教育課程,他希望通過這樣,更有效地打破地理的界限,能讓更多人看得到,聽得到……看著步履匆匆的他,聽著他平穩、沉實卻又語速極快的音律,這個跟我說“葡萄酒給了我想要的一切”的人,他的心里,他的愿景里,一直在考慮的都是如何回饋這個給了他想要的一切的“葡萄酒”。這才是真正配得上“大師”這個稱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