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國 吳博(通訊作者)
(延安大學醫學院 陜西 延安 716000)
原發性肝癌(HCC)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與肝炎病毒、肝硬化等有著密切聯系。HCC男性的發病率在全世界惡性腫瘤中為第5位,女性為第9位,男性患者的死亡率位居第二位,女性患者提升至了第6位[1]。在中國,HCC的發病率居于第四位,而死亡率高達第三位[2]。可見HCC嚴重的威脅人們的生活健康,對于HCC的研究和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HCC目前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肝切除術。相比于傳統開腹手術,已有大量的證據可以證明腹腔鏡精準肝切除在各個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3]。Tan等[4]對實施肝切除術的患者術前聯合使用了TACE治療,最終發現聯合TACE治療可以縮小腫瘤、明顯降低術后殘存的癌細胞,且遠期生存率較好。
肝移植術是目前治療HCC最有效、最徹底的方法,但肝源短缺卻始終制約著肝移植的發展。相比于國際上的米蘭標準,我國現多用的杭州標準擴大了肝癌移植適應證范圍。有數據顯示,依據杭州標準進行肝移植的患者術后生存率無明顯的降低,使國內更多的HCC患者受益[5-6]。
TACE是HCC患者非手術治療的主要治療方法,其理論基礎是高濃度化療藥物和碘化油的混合制劑可以阻塞腫瘤周圍利用肝動脈造影顯示的肝動脈,最終使腫瘤組織缺血、缺氧、壞死。Huang等[7]對122例不可進行切除的大肝癌患者行TACE聯合冷凍治療與單純TACE治療后進行了回顧性對照研究,兩組有效率分別為29.3%和10.9%(P=0.011),6、12、18個月的生存率分別為84.5%、49.5%、29.8%和48.5%、17.8%、11.1%,兩組療效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所有P<0.01),與單純TACE相比,TACE聯合冷凍治療在短期和長期效應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對不能手術切除的大肝癌患者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Li等[8]將300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為TACE聯合微波消融(MWA)組和單純TACE組進行治療,研究表明TACE聯合MWA組有著更好的療效。
RFA是利用高頻電流在體內形成回路,電極與局部組織通過振動碰撞產生熱量,使局部組織變性壞死,從而殺死腫瘤細胞。RFA適用于直徑≤5cm的單發性肝細胞癌或直徑≤3cm、數量≤3個的多發性肝細胞癌。Yang等[9]對316例HCC患者以RFA作為一線療法并進行了10年隨訪,利用Kaplan-Meier及Cox模型分析表明患者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別為49.7%和28.4%, RFA療效較好,對無門脈高壓、腫瘤單一、Pugh A級的HCC患者尤為合適。Peng等[10]對189例HCC患者行TACE聯合RFA治療與單純RFA治療的對照研究,結果表明聯合治療的效果優于單純RFA治療。
靶向治療HCC于2007年出現,在臨床上的發展迅速,且越來越受到重視。藥物靶向的作用于某些受體和通道抑制腫瘤的生長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是靶向治療的作用機制。Miyahara等[11]通索拉菲尼的研究證實了其治療HCC的療效,同時指出了索拉菲尼的療效有限,其他治療HCC的靶向還在研發。Bruix等[12]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表明,當HCC患者對索拉菲尼出現耐藥時,瑞戈菲尼可以作為替代藥品使用,且指出對索拉菲尼和瑞戈菲尼均出現耐藥后其它靶向藥物的研發是未來靶向治療的方向。靶向藥物同時也存在著促進腫瘤轉移、作用的靶點特異性不強、繼發性耐藥等問題。單靶點治療不能有效的阻止癌細胞的擴散,靶向治療聯合其他治療手段以及多靶點的治療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及規范的臨床實驗,還有更多的靶向藥物處于研究之中[13]。
免疫治療是通過激活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等方面殺滅腫瘤細胞,具有降低腫瘤的轉移率和根治性手術后的復發率等特點。Li等[14]研究了干擾素γ(IFN-γ)與CSC標志物CD133相互作用,結果發現低比例CD133細胞的增殖受IFN-γ的抑制,且IFN-γ可誘導低比例CD133細胞自噬,但對高比例CD133細胞無影響,為干擾素治療HCC提供了依據。Lee等[15]對230名HCC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結果發現HCC根治性治療以后活化CIK細胞的輔助免疫治療可以減少復發、延長患者的生存。另外,CAR-T治療肝癌的臨床實驗雖然沒有完成,尚處于探索階段,但在體內外的臨床研究中都顯示了出有效的抗腫瘤作用,且對其治療的副作用得到了一定控制,是未來治療HCC的一種新方法[16]。glypican-3(GPC3)是一種錨定在細胞膜上的癌胚蛋白多糖,在多數HCC患者體內其基因和蛋白水平都過表達,針對GPC3的早期HCC檢測及免疫治療具有非常大的臨床潛力[17]。Gao等[18]研究構建的CAR-T細胞可特異性識別GPC3,在構建的動物模型中發現這些CAR-T細胞可以殺滅GPC3表達陽性的HCC細胞,為GPC3表達陽性的HCC提供了一種治療手段。雖然免疫治療被看為徹底治愈惡性腫瘤的希望,且在治療HCC方面有一定療效,但HCC的免疫調控機制還不是很明確,免疫治療對HCC效果還很局限,還有更多的研究需要去完成。
HCC起病隱匿而且發展迅速,發現時多為中晚期,所以針對早期的敏感性較高的腫瘤標記物的檢測必然是研究的重點。對于中晚期的HCC,多學科、多方式的聯合治療效果較好,是以后發展的方向。相信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針對HCC的治療會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