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德宏州人民醫院骨科 云南 德宏 678400)
部分肘關節脫位患者多同時存在尺骨冠狀突骨折,冠狀突骨折和不同肘關節不穩定機制存在相關性,冠狀突高度恢復情況,尺側副韌帶損傷修復或重建直接影響著臨床治療效果[1]。我院通過肘關節內側入路Herbert釘內固定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對2015年8月—2018年8月40例患者的治療效果觀察總結如下。
選擇我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中的40例尺骨冠狀突骨折患者,包括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平均(45.28±5.36)歲,左側骨折有12例,右側骨折有28例;15例為單純尺骨冠突骨折,25例為肘關節后脫位或半脫位;6例是因為墜落傷,10例因為交通事故傷,24例因為嚴重摔傷。
保持平躺,實施臂叢阻滯麻醉,保持患肢外展90°放置在手術側臺上。選擇內側入路,起點為肱骨內上髁上1~2cm,經內上髁縱行向遠端延伸,保持切口長度在8cm左右,對尺神經進行游離,在尺側屈肌腕肌二頭起點之間順著尺神經走行分離進入,使尺側副韌帶前束、關節囊顯露出來,將關節囊切開至冠狀突骨折端,保持肘關節屈曲45°,使肱肌松弛,松弛內側副韌帶,對骨折塊進行復位,按照骨折塊大小借助1~2個AO3.0mm無頭埋頭空心(Herbert)螺釘進行固定。如果骨折塊粉碎嚴重,固定難度大,通過自體髂骨塊重建。利用CT對內側副韌帶進行探查,如果出現斷裂,通過鎖邊縫合編織方法進行修復,止點撕脫通過錨釘進行固定重建,術后借助石膏進行固定,3個星期后指導進行功能鍛煉。
本組40例患者均接受為期一年的持續性隨訪,全部患者在隨訪期間肘關節功能均穩定,屈伸功能良好,僅旋轉功能稍微受到影響,沒有感染,也沒有尺神經損傷、異位骨化表現。在術后3個月利用肘關節Flynn評分法評定患者肘關節功能,顯示優有12例,良有10例,可有17例,差有1例,優良率為55%。
有理論研究認為前柱和內側柱的組成中冠狀突是重要部分,所以如果尺骨冠狀突骨折是原有高度的一半,且開口角是0°,則肘關節的穩定性會下降。環狀韌帶、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是肘關節韌帶的組成部分,如果尺側副韌帶受損,則肘關節會發生外翻,穩定性會下降,容易引起肘部脫位[2]。有研究以出現尺側副韌帶損傷的患者為對象,在恢復冠狀突高度實施內固定的同時,比較修復、不修復韌帶的效果,發現肘關節在屈曲0°、30°、60°、90°、120°時外翻角會有明顯增加,由此可知,在抗外翻旋轉應力中尺側副韌帶前束存在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是Ⅰ型、Ⅱ型尺骨冠狀突骨折合并肘關節脫位的患者,建議先通過手法進行復位,復位后如果骨折塊呈良好對位,可以借助石膏托進行固定[3]。針對Ⅱ型尺骨冠狀突骨折不伴肘關節脫位的患者,以及Ⅰ型尺骨冠狀突骨折不超過冠狀突原高度四分之一的患者,如果骨折塊呈現良好對位,可以選擇石膏托進行固定,3個星期后進行功能鍛煉基本能夠良好康復。如果是Ⅱ型患者復位后對位不良,或者為Ⅲ型患者,則應該直接實施手術固定。如果是粉碎性骨折,則應該實施冠狀突重建。如果患者冠狀突沒有良好對位,輕為合并碎骨塊嵌入關節腔的Ⅰ型尺骨冠狀突骨折,則建議通過手術治療將其取出。
對于手術入路的選擇,臨床有肘前側入路,該入路能夠將骨折更為清晰的顯露出來,能夠使醫生在直視下完成復位固定,不過可能損傷患者的神經以及血管,且這一入路更適合粉碎性或非粉碎性的Ⅱ、Ⅲ型尺骨冠狀突骨折[4]。選擇的內側入路,對于不同類型冠狀突骨折合并尺側副韌帶損傷都適用,能夠直接修復尺側副韌帶,術中僅需要將部分屈肌切開,所以不會明顯影響屈肌力量,術中不會明顯損傷神經以及血管,術后出現骨化性肌炎的風險較低。另外內固定選擇的是3.0mm空心(Herbert)螺釘,其能夠埋頭,可以雙加壓,直徑小,加上中空設計使其可以經克氏針引導保證固定的準確性更高[5]。本組40例尺骨冠狀突骨折接受肘關節內側入路Herbert釘內固定治療后肘關節優良率為55%,且沒有出現明顯并發癥,呈良好恢復。
綜上所述,肘關節內側入路Herbert釘內固定方法治療尺骨冠狀突骨折效果顯著,肘關節穩定性高,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