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禎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醫院 新疆 庫爾勒 841000)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同時也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現今任何國家的公共衛生管理系統均并非完善,其會隨著社會發展速度(如經濟快速增長)、疾病產生(非典、瘧疾、豬流感等)的變化,其事件種類也千差萬別;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國民健康意識正逐漸得到提升,因此加強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管理意義重大[1]。近年來,我國各地多次出現不同類型的公共衛生事件,繼而產生了及其惡劣的影響,嚴重影響國家安全及社會穩定,本文旨在探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管理方向。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的是可能發生的或已經發生的、對公眾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損失的傳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疫病,還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發公共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氣象異常表現為厄爾尼諾現象。根據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可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且根據其成因,可分為自然性突發事件、社會性突發事件;按照危害性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危害;按照可預測性可分為可預測、不可預測等多種類型。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多種特點,其具有一定的征兆,因此極難對真實事件、具體程度及詳細危害性進行預測與分析,如以SARS為代表的大規模傳染性疾病,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的重大疫情以及重大食物中毒,我們很難做到及時的預測和識別。其存在成因多樣性、分布差異性、傳播廣泛、危害性復雜、可綜合性治理、種類多樣、新發事件不斷、頻繁發生等特點。另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國際互動性,其國際互動性不僅體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更體現在其預防和治理等多個方面[2]。
我國現階段的公共衛生問題管理發展起步較晚,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媒體及公眾逐漸開始重視公共衛生危機,媒體對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也引發社會公眾對這一領域問題的關注和討論,與此同時,分析近年來媒體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可以發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道中,相關媒體針對相應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缺乏科學素養,因此在報道過程中,對事件的報道不夠客觀準確[3]。
因我國現階段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缺乏經驗,因此政府或相關管理部門的信息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建設完善,且在咨詢高速發展的趨勢下,因咨詢不對等造成的信息錯位嚴重,因此很容易引發多種類型的不良現象。
我國現階段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模擬演練問題主要包括觀念落后、被動防御方針與演習規模小等問題,很少形成跨地區的演習效果,但近年來,其現狀所有改觀。
我國現代醫療體系發展較晚,醫療人才較為稀少;首先因為人數數量稀少,其次是因為我國醫療資源較為集中,農村相較于城鎮地區醫療條件較為簡略,往往無法應付較為嚴重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且相關從業人員存在學歷偏低、經驗不足等問題。
(1)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模擬演練,加大對應急演練工作的支持力度,提升財務補償力度,建議國家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將演練工作納入法制管理軌道。(2)強化衛生領域改革進程,統籌醫療資源,加大力度推進衛生領域的改革,做到國際接軌,整合為統一部門。(3)發揮非政府組織作用,收集大量信息,研究其危機潛伏期的相關處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杜絕謠言傳播,提升信息真實性。(4)堅持以預防為主,選擇主動出擊的預防措施,對多種疾病進行提前分析,與醫療系統建立密切的信息往來,及時向社會公布相關疾病傳染現狀,并利用網絡等現代化工具,防治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從而有效降低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率,保障大眾衛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