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9年第16期《設施栽培對枇杷果實采后品質和生理的影響》作者馬佳佳等報道,以蘇州白玉枇杷為試驗材料,在常溫(22±1)℃和低溫(6±1)℃貯藏條件下,分析設施和露地兩種栽培條件對果實采后品質和生理的影響。
結果表明,采后常溫貯藏過程中,設施栽培的果實外觀色澤和硬度變化明顯(p<0.05)滯后于露地栽培,呼吸速率和可滴定酸的損失率高于露地栽培,設施栽培的果實脂氧合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明顯,膜脂過氧化程度高于露地栽培。低溫貯藏過程中兩種栽培模式的枇杷品質和生理特性的差異明顯縮小。以上結果說明,貯藏溫度對兩種栽培模式的枇杷表現(xiàn)影響不同,常溫貯藏設施栽培的枇杷果實外觀和質地特性優(yōu)于露地栽培,風味品質和耐貯性差于露地栽培,低溫貯藏對栽培模式的枇杷果實之間的差異影響較小。
(王世明/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