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 林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本文觀點鮮明地指出了烹飪高職教育現階段存在的目標模糊、課程安排不合理、模式陳舊與師資不足等問題,針對專業現狀,提出了“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提綱挈領地指出了探索與實踐方法,革新專業教育教學方式,助力烹飪專業發展。
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烹飪高等職業教育已經從雛形逐漸過渡到成形期,諸多高等、中等烹飪學校和專業也正在經歷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發展期。而在這個蓬勃前進的過程中,烹飪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也顯現了問題。
一直以來,烹飪高職教育是以培養“烹飪高級技術人才”為目標,概念較為寬泛和模糊,沒有明確的定義,這些“高級技術人才”包括了餐飲高級管理人才、行業廚師,還有烹飪職業培訓的教師。以此為目的的烹飪職業教育也就要求教學內容要豐富,這導致了烹飪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繁多卻不系統,學習對象不堪其重,學習效果欠佳。另一方面,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由于學習面廣、學習深度淺,很難適應當下變化迅速的餐飲市場。對比社會烹飪培訓機構,缺乏專一性,實用性不足;對比普通高等教育,理論層次不夠。
隨著社會大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飲食的追求越來越趨于多樣化,多樣性和豐富性成為大潮流。當下,西式餐飲十分受歡迎,部分學生家長也敏銳地嗅到了餐飲轉型的氣息,在擇業上產生了傾向,導致了目前烹飪高職專業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西餐教學需求相當高。但是,高職院校的課程安排中并未重視此情況,西餐、西點的課程排布并未增加。
目前眾多高職院校在烹飪教育中使用的教學模式以“示范-練習”居多,相對較為傳統陳舊。這種教學模式類似于大型的“師帶徒”模式,“師帶徒”模式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教學模式,其以師傅示范、徒弟觀察練習為特點。而其余目前的教學形式的區別在于規模的變化,徒弟變為了人數眾多的專業學生。目前民眾對這種教學模式的詬病在于教學模式死板,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被激發。
據統計,我國目前職業教育的師生比為1∶21,低于小學(1∶16)、中學(1∶12)和普通高中(1∶14),甚至也不如普通高等教育(1∶17),處于各階段教育的最底端,職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當回歸烹飪高職教育,學歷門檻又變為師資力量提升的“攔路虎”,烹飪專業由于其特殊性,高技能人才學歷不高,高學歷教師技能不過硬,師資提升面臨窘境。
“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在培養專業人才時,由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共同完成學生教育培養任務的新模式。校內導師由學校專業教師擔任,主要對學生進行基本專業知識的教學和基本職業素養的培養,對學習與就業進行指導與建議;校外指導教師則側重于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就生涯規劃給予建議,由行業在職人員擔任。
校內導師要持有教師資格證,并征得校內人力資源部門的許可。校內導師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質都要過硬,學校要對此進行考核和調查。在選任校外導師時,要求與流程要比校內導師更加嚴格與規范,校外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語言表達、道德水平均需納入考核,必要時校方要進行面試。
校內外導師要通力合作,增強學生培養的參與度。首先,校方與校外導師積極預約培養時間,避免出現“走過場”式培養。其次,教師要與“師傅”就學生情況進行定期的交流,讓教師了解學生在企業的學習與工作情況,調整在校教育與培養計劃;師傅也要知曉學生的優缺點,有的放矢的制定培養目標與計劃,提高培養成效。
導師尤其是校內導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項專業性、行業性比賽,拓寬專業視野。在比賽中,學生可以切身感受自己的水平與高技術水平存在的差距,激發學習熱情。同時,后期的比賽成績也是對其自身的充分肯定,有利于他們形成職業榮譽感,產生學習動力。
隨著社會化進程和大經濟發展的加快,餐飲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同時機遇也是空前的。作為烹飪高職教育者,需潛心研究理論體系,拓展視野,革新專業教育教學方法,建立更加適合烹飪業健康發展的體系,改變專業教學陳舊低效的現狀,助力專業發展,為建立強大的專業教育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