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興旺 聯合勤務學院
營養缺乏指的是機體從外界攝入的營養物質不能滿足機體的組織、細胞的生長需求,從而引發一系列病癥的現象。根據其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營養缺乏病和繼發性營養缺乏疾病。而在營養缺乏上,又可以分為蛋白質與熱量營養物質缺乏對人體的危害和微量營養物質缺乏對人體的危害。其中,微量營養物質缺乏,尤其是維生素的缺乏,可引起人體的多種疾病,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由于營養本身的攝入不足而引起的疾病現象稱之為原發性營養缺乏病。由于體內或者體外的各種因素,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作用的現象則稱之為繼發性的營養缺乏疾病。
原發性營養缺乏疾病是由膳食不良或者膳食搭配不均而造成的,輕度的營養缺乏疾病可導致患者的體力下降、抵抗力降低、容易感冒生病,如果輕度的營養缺乏疾病未得到重視以及及時有效的治療,嚴重者可危機生命。而引起膳食營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點。
此點主要是指過分講究食物口味,進而導致食物的烹飪不合理,損壞了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此外還有偏食、酗酒、過度暴吃零食等行為均可影響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以及經濟條件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常常購買、制作以及食用一些經過精制加工過的食物,經過精制加工的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往往會大量流失。
相較于原發性的營養缺乏疾病,引發繼發性營養缺乏疾病的原因則相對復雜。但從其本質而言則可分為以下幾類。
如,有很多的疾病可引起人體對食物的攝入困難。如發熱、食物過敏以及神經性疾病等都可以引起人們對食物的攝入機能障礙。一旦人體出現食物攝入機能障礙,則就會大概率的引起繼發性的營養缺乏型疾病。
由于疾病、環境或者人體生長發育需求等原因導致維持人體組織、細胞正常生長的營養物質水平提高,使得人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也增加,也可導致的繼發性的營養缺乏疾病。
食物雖然經口入胃,但是,吸收營養的主要部位是腸道,一旦發生營養物質吸收障礙,如腹瀉,腸道的過度蠕動使得食物停留在腸道的時間過短,缺乏足夠的時間進行消化、分解以及吸收,則會導致營養吸收障礙。
當前大眾人群中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比例很高。亞健康的主要表現形式依次為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減退、對自己的健康擔心、精神不振、多夢、情緒不穩定、煩躁、用腦后疲勞、困倦與耐力下降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癥狀大多為心理因素造成。其中男性亞健康人群比例高于女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三大營養物質的認識很到位,在日常的飲食中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但是均衡膳食還包括對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取量。只有營養結構合理,身體才能健康。但是,現代人們對微量營養物質,尤其是維生素的重要性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下面筆者簡單介紹一下維生素缺乏所引起的病癥。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長期缺乏可引起腳氣病。干性腳氣病的臨床表現:食欲不振、煩燥、全身無力、下肢沉重與四肢末端感覺麻木,肌肉酸痛,有壓痛,以小腿肚的腓腸肌最明顯。
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D缺乏癥主要有小兒佝僂病和成人骨軟化病,小兒佝僂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患兒常有多汗、易驚、囟門大、出牙遲及枕禿等癥狀。患兒患病3個月以上,出現乒乓頭,即兩側后枕部下按有乒乓球感;前胸部兩側肋骨與軟骨交界處外凸成肋骨串珠;肋下緣外翻;胸部前凸成雞胸;脊柱后凸成駝背;兩下肢膝部外彎成O形腿或內彎成X形腿;腕、踝部圓凸成手鐲或腳鐲等;腹肌軟弱無力,腹脹?;純荷L發育緩慢,免疫力低,易患肺炎、腹瀉等病,病死率較高,容易骨折。成人骨軟化病的表現:腰背部和腿部不定位時好時壞的疼痛,通常活動時加??;四肢抽筋,骨質疏松、變形,易發生骨折。
健康是人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人們生活質量的基礎。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廣大的人民群眾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通過改善膳食結構來預防營養缺乏對人體的危害就顯得尤為重要。營養均衡搭配以及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從本質上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其中,營養均衡搭配首先要滿足的是身體對熱量的需要。人體的三大營養物質在產熱中的熱量比例應該是:蛋白質10%~15%,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55%~65%。其次,營養均衡還應該包括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取。然后根據人體對熱能、蛋白質、礦物質與維生素的需要,合理搭配食物,并進行合理烹調。最后,再輔以適度的有氧運動,這樣即能擁有健康的體魄,也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