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霞 常州市食品藥品監督檢驗中心
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中經過生長與代謝等過程而產生出來的一系列的有害有毒物質。食品中的真菌毒素主要由三種真菌產生,分別是曲霉素、青霉素以及鐮刀菌,這三種真菌所產生的大部分毒素都具有強大的致癌作用,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導致基因突變。目前在檢測食品真菌毒素方面比較廣泛采用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也就是液質聯用技術。
當前階段質譜分離技術更多是向著以下幾個方面發展:多級別的質譜分離,更高分辨率的質譜分離,能夠在定性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的質譜技術。綜合來看,質譜技術已經逐漸向高選擇性與高領靈敏度以及高分辨性三個層面發展,在食品領域也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通過實驗分析以及查閱文獻資料發現,食品中最常見也最普遍的真菌毒素主要包含以下幾種:①AFT毒素也就是黃曲霉毒素,該毒素主要存在于糧食油料制品以及營養含量較高的食品中,比如各類堅果、大豆以及乳制品和水產食品等;②OTA毒素也就是常說的赭曲霉毒素,該類真菌毒素主要存在于常見的糧食谷物以及其相關糧食制品中,比如小麥、面粉以及玉米、小米等農作物;③PAT毒素,又被稱為展青霉毒素,該類真菌毒素主要會對水果以及水果制品產生污染與破壞,尤其是常見的山楂、西紅柿以及蘋果等果蔬[1]。
以AFT毒素也就是黃曲霉毒素的檢測為例,黃曲霉毒素其實是由兩種真菌,即寄生曲霉與黃曲霉共同組成的一種次生性代謝產物,相較于寄生曲霉與黃曲霉,黃曲霉毒素的毒性與致癌性、致畸性都更加強烈,屬于劇毒物質。其中含有的黃曲霉毒素B1是毒性最強、對人體威脅性最大的物質。因此,世界上所有國家以及地區都對食品中的黃曲霉毒素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與檢測。當前階段,檢測食品中黃曲霉毒素最權威以及國家與社會都公認的一種方法技術是液質聯用技術。在采用液質聯用技術檢測食品中含有的黃曲霉毒素時,主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過程:首先就是選擇科學合理的提取純化條件,現階段比較常用的一種檢測純化方法是免疫親和法,相對來說操作比較復雜,成本也更高一些,但是具有更高的富集性與選擇性;其次要選擇科學合理的定性定量方法。多功能柱凈化法與外標法都可以進行定量分析,但是這兩種方法都比較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從而導致檢測結果的準確率降低。因此建議采用內標法,盡管內標法的操作程序與操作成本都更高一些,但是相對專業化、成熟化的純化方法也是對檢測結果的一種高效保障。
相較于其他真菌毒素的檢測技術方法,液質聯用技術相對來說更加穩定、精準以及靠譜,因為與其他技術方法不同,液質聯用技術可以通過保留破碎離子以及保留時間來完成對相關物質的定量分析,其中最具優勢的技術特點就是能夠多種類、多組合的對多種真菌毒素進行同時段內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檢測,在所有的真菌檢測技術中屬于更高級別的一種檢測方法,具有更多的選擇性與更高的靈敏度。當前階段在多種真菌毒素檢測的分析中最常被綜合檢測的毒素主要還是黃曲霉毒素、伏馬毒素以及展青霉毒素等。采用液質聯用技術進行多種類真菌毒素檢測的過程中,毒素提取凈化方法以及后期檢測方法的選擇同樣十分重要。在選擇時要確保所選方法能夠保證不同種類的毒素都能夠達到提取率與回收率要求。
比如,在檢測植物糧油以及花生種子中的數十種真菌毒素時,就可以采用液質聯用技術中的同位素稀釋方法與凝膠色譜技術綜合進行毒素的提取與凈化。其中采用色譜柱分離以及同位素內標法進行檢測之后,可以發現糧油與花生種子中真菌毒素物質的檢測限度已經為0.02~1.00 g·kg。也就是說盡管在同一個程序內進行了多種真菌毒素甚至多種物質的同時檢測,但是檢測結果并沒有受到影響[2]。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采用液質聯用技術進行多種真菌毒素的同時定性定量分析,不僅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的工作效率,還可以降低食品檢測的成本,有利于進一步確保食品安全衛生。
綜上所述,液質聯用技術作為一種同時將液相色譜技術中良好的分離能力與與質譜技術中準確的定量定性能力相結合的綜合技術,為食品真菌毒素的檢測提供了一個更專業、更精確的方法與方向。該聯用技術在確保檢測提取率與回收率的基礎上,提高了毒素檢測工作的效率與質量,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檢測成本,有利于推進食品安全檢測行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