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曉飛 常熟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
“食品安全無小事”,食品作為民生的最基本保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近年來重金屬的危害被人們廣泛認知。其中一種重金屬鎘與它的同族元素汞和鋅相比,危害要大得多,被鎘污染的空氣和食物對人體的危害嚴重,在人體內代謝緩慢,可對腎臟和肝臟造成巨大傷害,還可以造成骨質疏松和軟化,日本因鎘中毒出現“痛痛病”。因此,充分認識當今食品中鎘污染現狀,并掌握其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實現有效監控。
重金屬一般是指比重在5.0以上的金屬,如鉛(Pb)、鎘(Cd)、汞(Hg)、鉻(Cr)和鎳(i)等45種[1]。鎘不是人體的必需元素,人體內的鎘元素全部是從外界獲得,鎘通過食物、水和空氣進入人體,并積蓄起來。鎘的吸收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吸收,如吸煙;一種是被動吸收,通過呼吸和飲水吸收了食物和空氣中殘留的鎘。
目前食品中鎘污染來源主要是土壤污染和水污染,鎘對土壤的污染主要通過工業廢氣隨風擴散后自然沉降對土壤造成污染以及工業廢水灌溉農田,使土壤受到鎘的污染。鎘作為煉鋅業的副產品,主要用在電池、燃料或者塑膠穩定劑,近年來也用于工業合金等。相較于其他重金屬更加容易被農作物吸附,進而通過食物進入人體。鉛鋅礦、有色金屬冶煉和用鎘化合物做原料的工廠是鎘污染的重災區。因此,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鎘污染相對較重,例如浙江溫州、沈陽張士灌、江西大余等地。
鎘具有在生物體內蓄積的特點,因此不同食品被鎘污染的程度差異非常大,在海產品、稻谷類、動物內臟與食用菌等食物中鎘的含量較高。在水果蔬菜中的含量相對低一些。研究表示,酸性土壤中的鎘要比堿性土壤中的鎘易于吸收、植物性食品鎘含量相對較低。
日內瓦的國際食品規范委員對食物中鎘、鉛含量設定新的國際標準,以提高食品安全。根據新標準,白米中鎘的含量最高不能超過0.4 mg/kg;在除牡蠣和扇貝外的貝殼類及魷魚、章魚等頭足類海產品中,鎘的含量不能超過2 mg/kg;在魚類中,鉛的含量最高不能超過0.3 mg/kg;水果及其制品鎘含量不能超過0.05 mg/kg;豆類及其制品鎘的含量不能超過0.2 mg/kg。因為地域差異原因,對食品的加工及飲食需求不同,使得各地區具有區域性標準。國內外相關標準也存在不同的差異。因此根據實際狀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不斷改進食品鎘含量標準,完善相關標準制定體系,提高食品安全標準。
近年來,重金屬的檢測技術和方法得到較大提升和改進,在原有的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熒光光譜法和比色法的基礎上,出現了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法、降級溶出伏安法和試紙檢測等檢測方法[2]。
傳統檢測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熒光光譜法和比色法。原子吸收光譜的應用領域較廣,因其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以及易于清理的特點,可滿足多種元素檢測需求,可用于甜菜塊根鎘元素的檢測。原子熒光光譜通過對熒光發射強度的測定來測量元素含量。對樣品的需求小,其與原子吸收光譜法同樣具有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以及選擇性強的特性。測量鉛汞鎘等元素都可選用原子熒光光譜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在谷類的鎘含量測定中較為常見,具有經濟和高效性。
隨著檢測方法及手段的提升,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法和降級溶出伏安法在檢測中的應用更為廣泛。在蔬菜鎘含量的檢測中主要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法,其具有精準的分析力和抗干擾能力,并且具有檢測時間短的特性。陽極溶出伏安法是檢測鎘、鋅等元素的主要方法。電化學分析方法是一個標準的電分析化學體系,由電解質溶液、電極以及化學檢測儀器組成,其具有靈敏度高,成本低的特點。重金屬檢測平臺近年來出現的免疫檢測技術,如熒光偏振免疫技術、免疫膠體金快速層析法、KinExA免疫學法以及競爭性酶聯免疫法等檢測技術,用于重金屬離子的分析檢測,能夠實現檢測速度快、費用低和靈敏度高等要求。
食品中重金屬鎘的污染情況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其中污染來源不同造成的污染也不同。因此,需要對污染源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規避受污染較重的食物,調整飲食習慣。另外,食品中重金屬鎘的檢測方法也不盡相同,根據不同的檢測方法具有的特性,選擇最適合的檢測方法,有利于獲得更精確的檢測結果。隨著信息化快速發展,檢測儀器也越來越先進,鎘的檢測技術不斷提高。未來,免疫學檢測等新型檢測方式將更廣泛的應用于重金屬檢測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