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立石 楊 波 宋金隆 吉林省食品檢驗所
近年來,報紙上多次報道了有關中國食物中毒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對當前食物檢驗的廣泛關注。國家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建立的檢驗制度是確保市場食品流通質量的關鍵因素,而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為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國務院發布了一系列文件以規范食品安全市場,并督促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加快相關體系的建設,以確保食品安全。文章主要結合自身經歷,探討了我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現狀,并且指出了完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重要性。
中國的食品產業經過多年發展,檢驗檢測體系也一直在不斷地完善。目前其體系較為全面,主要包括檢驗、農業、衛生、商業、食品、商業、科學技術以及輕工業等,投資主體具有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盡管食品檢驗檢測體系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當前化工水平的不斷提高,現有的食品檢驗檢測系統還遠遠不能滿足食品檢驗的要求,食品安全問題也不斷出現[1]。現系統中的主要問題有2方面。
在當前的食品檢驗檢測體系中,檢測食品的方法是不科學的。根據正式檢查系統的工作流程,應對從農場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都進行監督和檢測。但實際上由于食品安全監控的力量有限,體系不完善,導致食品檢驗與檢測流于形式,部分有害食品仍流向銷售市場。此外,許多食品生產企業尚未建立相對應的自檢系統,食品質量的好壞問題非常難以控制[2]。
影響中國食品檢驗和檢測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監管機構以及市場準入制度的不健全[3]。部分食品檢驗檢測機構是不具備檢驗資格的,或者說建立的實驗室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公因素,這些都將嚴重影響食品檢驗結果以及食品檢驗的權威性。有關部門沒有對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設立進行嚴格的審查,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較低,食品檢驗機構存在不公平競爭。
3.1.1 建立食品網絡檢驗檢測機構
中國食品檢驗檢測體系的建設是可以通過推動行政執法檢測機構的改革來進行。各級行政機構應根據監督職責,從生產到銷售制定相關體系來確保食品安全,為食品安全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及鼓勵政策。檢驗機構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的職能對食品進行檢驗以及安全監督。每個環節由一個部門負責,減少重復檢查,并確保檢測的科學、公正和權威。
3.1.2 完善檢驗檢測制度
需對相關檢測及監督制度進行完善,提高檢驗檢測的相關能力,構建一個合理布局,要求專業、職能清晰、運行高速的食品監督制度。涵蓋生產環境和生產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市場準入準則的制定。通過資質審核后,完善相關市場準入制度及退出制度,并推動誠信機制建設,建立競爭有序的檢驗市場,不斷提高中國的檢驗測試能力[4]。
3.1.3 建立健全食品檢驗檢測體系
各級官員要認識到加強食品檢測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充分履行職責,切實發揮作用。
3.1.4 培育開放的食品檢驗檢測市場
按照指導、市場運作、競爭以及團結的原則,多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重視建立食品檢測中介服務機構,逐步引進外資,促進檢驗檢測市場的開放。除法律明確規定隸屬于政府部門的檢驗檢測機構外,各政府部門的行政執法檢測機構應向中介組織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公平的檢測服務。中介機構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可取得相對應資格,并承擔政府部門委托的執法檢驗工作。
3.2.1 統一資格評估體系
嚴格把控食品檢測機構資質的審查,統一檢驗檢測和檢驗人員資質的合格標準。監督部門要按照法律規定負責組織資格認證,如果性質不符,不得用作市場準入的先決條件。
3.2.2 各級政府有效承擔監督責任
按照《行政許可法》要求,人民政府要對檢驗檢測機構進行管理,對人員資歷及行為進行監督。實現測試資源與信息共享,貫徹分段分種的監督精神,避免出現重復測試。確保部門管理工作的及時性,對不公現象、虛假報告、不合格機構進行及時的公開處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能。
市場上流通的食品種類日益增加,食品的安全檢查和監督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相信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加強和實施,會使我國的食品安全會越來越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