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萬忠
北京順義法院
老話說“沒出十五都是年”,元宵節是春節的尾巴。抓住尾巴,說說河北省農村春節的習俗,或者只能說是河北省那邊的風俗——畢竟“十里不同俗”,同是河北省農村,不同的區域可能也有所區別。
大年初一大拜年。在筆者家鄉的農村,尤其是初一上午,大家做的可是個體力活。早晨四五點鐘,家里的女主人就已經開始忙碌了,重點之一就是煮餃子。俗話說:說一千道一萬,大年初一四頓飯;那比平日多出的一頓飯就是這頓餃子。餃子煮完,自己還不能先吃,然后囑咐家中的小孩給叔叔大爺家端去一碗。過年了叔叔大爺家也不能讓這碗空著回來,往往又把自家的餃子裝一碗回來。于是,這樣過后,往往吃的也不知是誰家的餃子。
吃完餃子,女主人就要先“動工”拜年了,當然有時也會是夫妻二人一起忙。首先是在祖宗牌位前磕頭,此后是給家中爺爺、奶奶、父母磕頭,然后是出去串門拜年。如果有年前剛結婚的新媳婦,那就更熱鬧了。婆婆有時會拿著一個毯子或墊子跟著。為何要拿毯子?這就要說到家鄉的風俗,拜年不僅是要說拜年話,更重要的是要向長輩下跪磕頭,當然磕頭不是說頭一定要磕到地上,但膝蓋肯定要著地。大約新媳婦更嬌貴些,為了保護好新媳婦,婆婆會拿著毯子或墊子跟著。到家族中的長輩面前,婆婆就把毯子放地上,說說拜年話,然后新媳婦跪毯子上行禮。女主人之所以先行動,大約是因為她們的行動范圍小——只限于直系家屬之間,如爺爺、奶奶、叔叔、大爺、嬸子、大娘這些人家。
男主人的活動范圍更廣,不僅是本家的爺爺、奶奶、叔叔、大爺、嬸子、大娘,更要在整個村落中走家串戶地去拜年。村中的人都有輩分,如果你家的輩分高,那你自然走家串戶的家數就少;而如果你家的輩分低,那自然就辛苦許多——幾乎從這家出來,就進隔壁的另外一家,于是這么走下來,等任務完成,也該吃中午飯了。由于走家串戶的任務多,大家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計較,比如膝蓋處的土往往要等最后才拍去,不然這拍土的活兒也是項負擔。當然稍稍講究的人會在拜年前穿條舊褲子,等拜年回來再換新衣服。
拜年的人根據小家族分成不同的隊伍,不同隊伍間輩分不同,比如A隊都是這家族第21輩的,而B隊則大多屬于這家族第23輩的,那么B隊遇到A隊也有個禮節問題,B隊要向A隊的人磕頭行禮,當然如果A隊出來拜年的人大多是年輕人,B隊只需招呼說些拜年的話就可以了,但倘若A隊出來拜年的人中也有一些輩分高年紀大的人,B隊就只能在大街上磕頭了。往往年紀大輩分高的人也會有所表示,一般會說“算了算了,大街上就不用跪啦”。當然這是客套話,輩分低的人該跪還是要跪。這時受拜的人,往往也會拱手作揖還禮,嘴里說著“請起請起。”
說到出來走家串戶拜年的人,當然也有部分人是不用走家串戶的。這些人往往是家中年紀最大的人,孩子出去拜年,而這幾人也要在家“接頭”——負責在家迎接拜年的人,接受別人拜年磕頭。拜年的人來了,“接頭”的人要熱情招呼迎進門,然后拿出瓜子糖果招呼來人。
如此迎來送往,好不熱鬧!
隨著社會變遷,農村的鄉土氣息也漸漸減淡,有些禮節也隨著這些老人的離去煙消云散。原來是依據輩分拜年,近年來也漸漸分出了親疏遠近。有的人因為路途交通的緣故,更是漸漸放棄了春節回鄉過年的習俗。
只愿心中保留一份對故鄉的思念,保留著對親情和人情的留戀,面向將來,不忘過往,共同期待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