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祥 (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省句容市 212400)
江蘇省句容市地處長江以南,開展葡萄種植的時間較晚。改革開放以后,葡萄主要作為當地庭院經濟品種之一,在宅前屋后零星栽種;20世紀90年代,葡萄開始在春城鎮丁莊村、大卓鎮城上村進行規模種植,出現了老方葡萄園、永正葡萄園等果園;2005年起,句容市鎮兩級政府加大了對葡萄產業的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2010年開始,句容市農業行政部門牽頭舉辦每年一屆的“中國句容葡萄節”,進一步擴大了句容葡萄的知名度,激發了當地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葡萄產業的熱情,葡萄產業成為了句容市農業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和致富產業。為進一步促進句容市葡萄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筆者擬在開展葡萄產業發展現狀調研的基礎上,對其發展困境進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關發展思路和對策建議,以期切實推進句容市葡萄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葡萄產業迅速躍升為句容市第一應時鮮果產業和最具影響力的園藝產業。例如,在白兔鎮葡萄產業已取代了過去一家獨大的草莓產業,在春城鎮丁莊村及周邊地區已發展連片近萬畝的種植規模。據有關部門統計,鮮食葡萄在句容市各鎮均有栽培,全市種植總面積為3 333.33 hm2,主要種植品種由10年前的“巨峰”“美人指”發展到目前的50多個品種,其中“陽光玫瑰”“金手指”“白羅莎”“黃玉”等品種,由于風味獨特、相對耐貯藏運輸,已成為生產者、消費者追捧的新寵。
以茅山鎮、白兔鎮的部分葡萄種植戶為調查對象,將其分為小戶(種植面積0.20~0.33 hm2)、大戶(種植面積0.34~0.66 hm2)及規模種植戶(種植面積0.67~2.00 hm2)三類,通過入戶走訪、組織座談、專題討論等方式對以上三類農戶進行調研。
2.2.1 種植規模
小戶是句容市葡萄產業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力軍,數量約占調查總數的90%;其次是大戶,約占7%;規模種植戶占比較小,約占3%。
2.2.2 發展歷程
句容市葡萄產業在經歷20世紀90年代第一輪發展熱潮、2005年和2010年兩次擴張后,近年來,每年都有零星小戶廢棄或砍毀葡萄園的現象發生,其中2018年竟有10戶以上。究其原因,除了因病無力管理外,更主要的是種植葡萄的收益不高。
2.2.3 果農年齡和身份
小戶果農以50~60歲的本地中老年農民為主,而大戶和規模種植戶的果農則較小戶年輕,既有返鄉創業的中青年,也有兩代人共同經營的本地農民,但外來農戶到本地發展葡萄規模種植的較少。
2.2.4 果農受教育程度
本地從事葡萄種植的農戶,無論是小戶、大戶還是規模種植戶,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是大中專畢業,鮮有本科畢業。
2.2.5 果農就業情況
有勞動能力的小戶和部分中青年大戶,除了日常管理葡萄園外,還有其他工作,或打工、或做生意,而規模種植戶幾乎沒有兼業情況。
2.2.6 用工情況
小戶在特殊性用工方面的花費一年不到1 000元,大戶在季節性用工上的花費一年在1萬元左右,而規模種植戶大多雇有長期工,加上季節性用工,一年用工總費用在10萬元左右。
2.2.7 土地來源
小戶的土地基本是家庭承包地,大戶的土地則是以自家承包地、自留地為主,流轉獲得的土地較少,而規模種植戶的土地則主要來自土地流轉。
2.2.8 栽培模式和肥藥使用情況
小戶基本上采用傳統露天栽培模式,且近期也沒有改造意愿,部分大戶和規模種植戶近兩年通過改造采用了避雨栽培模式。所有種植戶均施用有機肥+化肥,農藥則均由各合作社統一提供;種植一季葡萄,露天栽培的用藥次數為12~15次,避雨栽培的用藥次數僅為4~8次。
2.2.9 生產標準和技術支持
雖然句容市極力宣傳葡萄控產提質栽培,但絕大多數小戶并沒有按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而大部分大戶和種植規模戶均按標準進行生產。技術支持和培訓基本覆蓋所有葡萄種植戶,且呈周年性和常態化,主要由專業合作社統一組織培訓、統一供應農資及統一提供種苗。
2.2.10 銷售模式
各葡萄種植戶為增加經濟收益,除采用傳統的合作社代銷外,還利用電子商務、游客采摘等新業態拓寬銷售渠道。例如,有的規模種植戶通過游客采摘和老客戶上門進行銷售,且只賣自己生產的葡萄,不做代銷業務,堅守品質信譽;有的合作社不讓游客進園采摘、不接受上門購買,全部通過微商平臺預定、門店自取的形式進行銷售。
2.2.11 收益情況
小戶一般年純收入為2萬~3萬元,個別種植經驗豐富的可達5萬元左右,大戶的年純收入在10萬元左右,規模種植戶的年純收入可達30萬元以上,個別規模種植戶的年收入甚至高達100萬~200萬元(含代銷、農資費用)。
放眼江蘇全省乃至全國,鮮食葡萄產業都遇到了一些共性問題,如上市時間太過集中、運輸成本過高、產業轉型人才短缺等。除上述共性問題外,句容市葡萄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個性化問題,亟需妥善解決。
大戶、規模種植戶因具有穩定、相對豐厚的種植收入,其接受新技術、應用新模式的積極性較高,且舍得投入、舍得控產,生產出的葡萄品質有保證,銷售不成問題。而小戶果農因葡萄種植收益低,且大多小戶管理粗放、投入少、掠奪性經營,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小戶的平均種植收益大大低于大戶和規模種植戶。
句容市葡萄種植在品種更新時往往會同步調、同品種,各種植戶一哄而上,喪失了傳統的品種優勢。例如,十幾年前享譽全國的丁莊“巨峰”葡萄示范園、倪塘“美人指”葡萄園,如今已被急功近利的思想侵蝕,丁莊一戶第一代規模種植戶只保留了種植面積約6 667 m2的“巨峰”葡萄,另一戶規模種植戶則“巨峰”葡萄一棵不留。
原有葡萄生產標準是以“巨峰”為樣本制定的,存在控肥過度、樹冠過大等問題。近幾年,句容市雖然引入了很多葡萄新品種,但并沒有制定相應的生產標準和規范流程,農戶或套用“巨峰”的生產標準,或憑借自身經驗進行種植,使一些優良葡萄品種被引入后,失去了特有的口感和風味。
句容市葡萄生產上缺乏自主品種,沒有適應性強、抗病性強的本土品種,且缺乏更直觀、更省力的配套生產技術;同時,由于葡萄病害逐年加重,亟需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綠色生產技術;此外,葡萄促成、延時、兩收栽培技術在句容市仍處于空白。
近年來,由于體驗式消費模式的興起,休閑觀光、參與農事、采摘品嘗等新興農業消費模式得到了蓬勃發展,而要發展農業體驗式消費,必須有一定的經營性用地。但句容市目前設施農業用地政策難落地,如要建設農家樂、民宿等與生產配套的設施用地,審批難、限制多,難以實現農業新業態與葡萄產業的融合發展。
雖然句容市幾乎所有的葡萄種植戶都參加了不同規模的合作組織,但各合作組織的社員大多是小戶,組織化層次低;同時,各合作社的專業性社會化服務也沒有跟上,大多只為社員統一供應農資,獲取農資銷售利潤,而對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急需的專業化指導卻沒有服務到位。
雖然句容市土地資源緊張、人均耕地不多,但葡萄產業仍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具體為:(1)區位優勢。句容緊鄰南京,處于長三角城市集群中。(2)人才優勢。句容市的農業科研院校眾多,技術依托強勁。(3)經驗優勢。句容市葡萄種植歷史悠久,各代葡萄種植戶生產經營經驗豐富。(4)政策優勢。市鎮兩級政府對葡萄產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出臺了很多支農惠農政策。因此,句容市的葡萄產業不僅要形成自己的產業特色,更要依托自身的產業優勢,堅持精致的理念,瞄準高端市場,做好“高端、精致,差別化競爭”的產業定位。
句容市的鮮食葡萄種植不宜過度擴大規模,而應瞄準市場需求變化,順應采摘體驗、休閑觀光的潮流,優化產業布局,積極促進葡萄產業轉型,以提質增效。同時,可結合意楊、紅葉石楠等低效林改造,規劃引導工商資本發展加工類葡萄品種。
通過加快引選國內外優良品種、加強自主研發能力,引導句容市葡萄品種的開發方向。具體為:(1)主推耐貯品種,破解運輸難題。(2)主推晚熟品種,破解扎堆上市難題。如適度發展一些秋冬晚熟品種,既可填補空檔期,提升產品均衡上市能力;又能豐富業態,在秋冬季節,通過休閑觀光增加農戶收入。(3)主推新特品種,破解種植品種單一難題。如積極發展具有特殊觀賞價值、藥食價值的葡萄新品種。
句容市葡萄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僅是向“二產”拓展,而是要“隔二連三”。目前,句容市的葡萄產業已處于鮮食、高端平臺,無需只將葡萄作為加工原料,這樣既沒有比較效益驅動,也沒有土地資源支撐,應與第二、第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著眼于葡萄全產業,縱向、橫向、多元、多角度進行融合發展。
具體為:(1)主推托管模式,解困小戶、散戶。小戶、散戶在句容市葡萄種植戶中占有相當份額,小戶、散戶的振興,就意味著葡萄產業的振興。(2)引導大戶、規模戶發展多業態、復合型家庭農場,破解一年只忙一季的問題,保證葡萄種植戶全年都有收入。(3)做強專業合作組織。由常規的生產、技術、銷售合作,轉向組織社會化服務,并拓展信用合作,增強品牌效應。
句容市葡萄種植戶要敢于向農超對接、批量銷售說不,瞄準產銷直通、產銷共享,不斷探索產銷見面、產銷一體的新模式、新業態,分享產業價值鏈的多重收益,跳出產業經濟學的微笑曲線定律。同時,在保證葡萄產品精致、品質高端的前提下,借助各類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互聯網+”平臺,構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命運共同體。
要用好政府、市場兩只手,抓住生產、銷售兩大環節,從生產端設定產地準出門檻,從銷售端設定市場準入門檻,確保句容市葡萄產業走優質優價路線。具體措施:要大力宣傳生態農業,讓全社會認同葡萄產品優質優價;發布市場指導價格,引導葡萄產品優質優價;實行“三證一標”上柜,規范葡萄產品優質優價;構建全程追溯體系,確保葡萄產品優質優價;加強果品市場監管,護駕葡萄產品優質優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