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雯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農業技術推廣站 223100)
“立春”過后,江蘇省的小麥生長陸續進入返青拔節期,此時期是加強春季田間小麥管理、促進小麥苗情轉化升級、實現小麥穩穗增粒的關鍵時期。鑒于此,筆者在對洪澤區2018—2019年小麥越冬期氣候進行評價的基礎上,對洪澤區2019年春季小麥苗情特點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春季小麥田間管理技術措施,以期夯實夏糧豐收基礎,給洪澤區及周邊地區的小麥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據氣象部門資料顯示,洪澤區2018年秋播(10月25日)至2019年2月14日累計有效積溫達652.2℃,比常年高2.1 ℃,其中,越冬期(2018年12月20日至2019年2月14日)平均氣溫為2.5 ℃,比常年高0.4 ℃,特別是2019年1月的平均氣溫達1.98℃,比常年高0.44℃;越冬期累計降水量為138.8 mm,比常年多73.6 mm,受持續降雨偏多的影響,部分小麥田出現了輕度漬害;越冬期日照時數為189.2 h,比常年少142.6 h。受2018—2019年小麥越冬期溫度偏高、雨日偏多、光照不足等的影響,洪澤區小麥越冬期的植株干物質積累偏少,葉片偏長、偏嫩,根量少,分蘗長勢總體偏弱。
按播期分類看,2018年10月底至11月初播種的小麥,2019年春季主莖葉齡已達6~7葉,比上一年多1.03葉;平均每667 m2總莖蘗數為 110.3萬苗,比上一年每667 m2高18.64萬苗,表現為田間群體過大。2018年11月底前后播種的小麥,2019年春季主莖葉齡為5.1葉,平均每667 m2總莖蘗數為50.1萬苗,已達到預期穗數的1.2倍。2018年12月底播種的小麥,2019年春季主莖葉齡達2葉,平均每667 m2總莖蘗數為39.8萬苗,表現為田間群體偏少,需進一步促進早生快發。
同時,洪澤區2019年春季小麥田間三類苗比例明顯偏大。據統計,全區返青期小麥旺長苗、一類苗、二類苗、三類苗的比例分別為5.3%、16.1%、73.8%、4.8%,但與越冬期相比,三類苗的比例減少了91%。
從播期分析,早茬早播小麥的春季苗情好于晚茬晚播的小麥,過遲播種的小麥,苗情轉化最慢。從葉齡進程分析,部分適期早播的小麥春季主莖葉齡已達6~7葉,適期晚播的小麥春季主莖葉齡普遍在4~5葉,過遲播種的小麥春季主莖葉齡僅有1~2葉。從總莖蘗數分析,適期早播的小麥春季每667 m2總莖蘗數已達110萬苗以上,過遲播種的小麥春季每667 m2不足40萬苗。
受2018—2019年小麥越冬期溫度偏高的影響,2019年春季小麥苗情總體好于上一年同期,但由于雨雪天氣偏多、日照不足,部分田塊土壤過濕,小麥苗情總體偏弱,雜草和病蟲害威脅較大,且大部分晚播小麥因冬前未能及時進行化除,雜草基數較大。據統計,目前只有1.26×104hm2小麥田雜草化除達標,且僅有2 000 hm2小麥田紋枯病防控達標。
春季小麥拔節后生長速度加快,植株體內含水量增加,抗凍能力急劇下降,此期間如遇強降溫和寒潮天氣,極易發生凍害。同時,隨著春季雨水逐漸增多,若小麥田間溝系排水不暢,遇連續陰雨天氣,易導致田間積水增多,使小麥根系密集層的土壤含水量處于飽和狀態,進而導致小麥根系缺氧,麥苗出現發黃、發黑等現象,形成嚴重的漬害。
春季小麥田間管理的重點是施好拔節肥,故在開春時要及時查苗,依據苗情施好拔節肥。例如,對于返青時群體過小(每667 m2總莖蘗數小于40萬苗)、有效穗數可能不足、基苗肥施用量不足、脫肥落黃嚴重的麥田,要及早適量施用返青肥,或提早施用拔節肥,可每667 m2施尿素10~15 kg,以促進弱苗轉壯,爭取足穗;對于群體莖蘗數適宜的麥田,在葉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第二節間伸長1~2 cm、葉齡余數2.5葉時,追施拔節肥,可每667 m2施尿素8~10 kg和三元高效復合肥(15%-15%-15%)10~15 kg,以利于培育壯稈和大穗;對于群體過大、葉色未正常褪淡的麥田,應適當推遲施用拔節肥,并做到葉色不褪淡不施肥;高產田提倡僅施用保花肥(也叫孕穗肥),掌握在劍葉(旗葉)露出一半時施用,每667 m2施尿素5~8 kg,以利于小麥增粒增重。
經過冬季凍融交替,春季小麥田間溝系極易坍塌淤堵,且春季降水量偏多,極易導致田間小麥發生漬害。漬害一旦發生,會使小麥根系生長受阻,吸收功能降低,苗情素質下降,從而會嚴重影響小麥分蘗成穗、穗型與粒重,同時也會加重病害發生。因此,要抓住春季小麥拔節前苗體較小的有利時機,突擊清溝理墑,做到溝溝相通、內外相接,保證排水暢通,以利于防濕降漬。
春季要根據小麥田間雜草草相及時進行化學除草,以控制雜草危害。具體措施為:以看麥娘(日本看麥娘)發生為主的麥田,可每667 m2用30 g/L甲基二磺隆(世瑪)油懸浮劑20~30 mL或4%啶磺草胺(優先)水分散粒劑20~30 mL或1%雙氟·二磺(狙擊手)可分散油懸浮劑100~120 mL兌水30~40 kg均勻噴霧化除;以看麥娘(日本看麥娘)與菵草混合發生的麥田,可每667 m2用50 g/L唑啉草酯·炔草酯(大能)乳油100~120 mL兌水30~40 kg均勻噴霧化除;以豬殃殃、(牛)繁縷等闊葉雜草發生為主的麥田,可每667 m2用使甲合劑(20%使它隆30~40 mL+56%二甲四氯可濕性粉劑40~50 g)或苯甲合劑(25%苯達松100~150 mL+56%二甲四氯可濕性粉劑40~50 g)或16%雙氟·氯氟吡(雪虎)懸乳劑40 mL兌水30~40 kg均勻噴霧化除。值得注意的是,春季雜草化除要盡量提早,藥量、水量要用足,以確保防除效果;同時,藥劑噴霧時應選在晴好無風或微風天氣進行,防止大風飄移,影響藥效;此外,春季雜草化除應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8 ℃以上時進行,要抓住冷尾暖頭,避免在強寒流來臨前用藥,以防凍害、藥害發生。
同時,春季小麥田間要加強對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的防治,且要及時、有針對性且適量地進行藥劑防治,其中,對白粉病、紋枯病的防治要避免防治過遲,而防治赤霉病的關鍵是施藥時間要科學。另外,要突出強化“一噴三防”工作,結合病蟲防治進行藥肥混噴,以實現一噴多防、保綠防早衰和保粒增重。
鑒于洪澤區小麥早春發生凍害的風險較高,在小麥凍害發生后2~3 d要及時調查幼穗受凍程度,對莖蘗受凍死亡率超過10%的麥田要盡早追肥;對幼穗凍死率為10%~30%的麥田,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左右;對幼穗凍死率為30%~50%的麥田,每667 m2追施尿素7~10 kg;對幼穗凍死率在50%以上的麥田,每667 m2追施尿素12~15 kg,以促進小麥分蘗和高節位分蘗成穗,從而挽回產量損失。
對群體過大、有倒伏風險的麥田,春季應強化控旺防倒。具體措施為:嚴格控制早春施肥;做好小麥拔節前的鎮壓工作,旺長苗要重鎮壓,每隔10 d左右鎮壓1次,連續鎮壓2~3次;但對于田間土壤過濕、有露水、封凍、鹽堿土的麥田不宜鎮壓,尤其要注意拔節后的小麥不能鎮壓。另外,可在小麥倒5葉至倒4葉初,葉面噴施生長抑制劑,以利于控旺長、防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