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輝
(隴南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甘肅 隴南 746000)
近年來,臨床上出現了越來越多腎上腺腫瘤患者,為確保患者及時獲得科學合理的治療,改善以后,需及早對患者做出明確診斷[1]。但因腎上腺的體積相對較小,再加上解剖位置深,所以術前進行準確定性與定位診斷存在一定難度。本研究在腎上腺區占位性病變診斷中分別應用了超聲與CT兩種診斷方式,并對其診斷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報道如下。
2015年5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診治的腎上腺區占位性病變患者中選取50例,患者伴有或者不伴有腎上腺疾病臨床癥狀出現,且均經術后病理診斷確診。患者年齡30歲~65歲,平均年齡(62.25±3.68)歲,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有35例、15例;行開放式腎上腺區腫瘤切除術、腹腔鏡腎上腺區腫瘤切除術治療的患者分別有12例、38例。
CT檢查:檢查儀器為16層螺旋CT,對患者行多期掃描;指導患者采用仰臥位接受檢查,檢查范圍從T11椎體上緣開始,一直到L2椎體下緣,具體參數設置為采集層厚:0.5cm,電流:350mA,電壓:120kV,對每個腫瘤的密度、大小進行測量,并對其輪廓、形態進行仔細觀察;行CT動態增強檢查時,經患者肘靜脈給予其1.2ml/kg泛影葡胺團注,對其強化程度進行仔細觀察。
超聲:檢查儀器采用PilipsIU 22超聲檢查儀,探頭頻率設置為2MHz~5MHz,指導患者取平臥位,斜切面掃查腎上腺區,右腎上腺區、左腎上腺區分別選擇將肝臟、脾臟作為透聲窗,將每例患者的實際情況作為依據,指導患者采用經背部或者經腹部等體位,行不同切面的掃查;指導患者深呼吸、屏氣,以此來確保獲得清晰的圖像;左側腎上腺區因為會受到氣體帶來的干擾,可以通過飲水的方式來將透聲窗改善;若患者疑診斷為異位嗜鉻細胞瘤,則應該將掃查范圍擴大;若患者存在較大的腎上腺區腫瘤,疑診為鉻細胞瘤,為避免患者出現高血壓,要注意不可對其過度加壓;經超聲對腫瘤進行仔細觀察,并對回聲強度、形態、大小、內部血流、邊界清晰度、回聲均勻度以及腫瘤具體活動情況等進行仔細觀察。
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定位診斷結果與定性診斷結果相關數據均行卡方檢驗,以χ2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超聲定位檢查后,診斷準確率為94%(47/50),CT診斷準確率為92%(46/50),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628,P>0.05);超聲定位診斷過程中,有3例患者診斷錯誤,其中1例為腎臟上極腫瘤,1例為腹膜后腫瘤,1例為肝右葉腫瘤。
超聲定性診斷準確率為64%(32/50),明顯低于CT定性檢查的90%(45/5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5625,P<0.05);超聲定性診斷出現錯誤的主要原因在于將嗜鉻細胞瘤合并壞死液化診斷為結核、惡性等不典型表現。
臨床上,腎上腺腫瘤患者行手術治療之前對其進行明確定位與定性診斷有利于合理選擇手術方式,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對腎上腺危象的出現進行有效預防,這就充分凸顯了術前定性與定位診斷的必要性與重要性[2]。腎上腺具有較小體積,屬于腹膜后位器官,所處部位較深,并且隱蔽性較強,具有錯綜復雜的腫瘤來源[3]。通常情況下,臨床上對腎上腺區腫瘤進行定位診斷時,需要對副脾、腹膜后占位性病變、胰腺腫瘤、腎臟上極腫瘤、肝右后葉腫瘤等進行科學合理的鑒別診斷。本研究通過分析得知,超聲定位檢查后,診斷準確率為94%,CT診斷準確率為92%,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腎上腺具有較高位置,檢查過程中易受特殊體型、肥胖、胃腸道內容物、肺部氣體、肋骨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出現漏診、誤診現象。但與CT檢查相比,超聲檢查能對腫瘤和肝臟、腎臟等臟器活動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動態、實時觀察,對腫瘤和鄰近各臟器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多角度、多方位觀察。
腎上腺腫瘤的病理類型多種多樣。從內部回聲、包膜以及腫瘤形態來看,各種病理類型均沒有特異性表現存在。與其他腫瘤相比,皮質腺瘤的體積相對較小,且各種類型的腫瘤回聲表現有明顯差異存在。體積相對較大的良性腫瘤通常具有不均勻的內部回聲,在有液化壞死現象出現的情況下,很容易將其誤診為惡性腫瘤。髓樣脂肪瘤的主要特征為高回聲,極易將其與其他腫瘤進行鑒別與區分,其他腫瘤的聲像圖均不會有特征性表現出現,如果只憑借超聲表現對其進行定性診斷,那么難以獲得理想的診斷診斷,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和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充分結合。
綜上所述,腎上腺區占位性病變采用CT與超聲進行診斷均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但CT診斷較超聲診斷的定性診斷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