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燕 王亞莉(通訊作者)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常用的給藥方式,也是治療小兒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因療效顯著被廣泛使用在小兒疾病治療過程中。受到小兒血管發育不完善、血管較細以及小兒自身反應性比較強,容易出現緊張或害怕情緒等影響,小兒靜脈輸液的治療過程往往很難實現,需要較長時間的鋪墊和適應,從而影響了小兒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因此加強對小兒靜脈輸液的護理干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經驗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100例小兒靜脈輸液患者進行記錄,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靜脈輸液護理方法,實驗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并行心理護理。對照組患者中有女患者22例、男患者28例,年齡區間為7個月~8歲之間,平均年齡3.94±0.3歲,其中因發熱輸液的20例,因腹瀉輸液的18例,因支氣管炎輸液的10例,其他原因輸液的2例。實驗組中有女患者20例、男患者30例,年齡區間為8個月~9歲之間,平均年齡3.97±0.2歲,其中因發熱輸液的22例,因腹瀉輸液的18例,因支氣管炎輸液的8例,其他原因輸液的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輸液原因等基本資料方面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對其輸液過程的研究具有可比性。
在輸液前做好患兒輸液相關基礎工作,對患兒的姓名、性別、年齡、病理特征等情況進行核對,避免出現錯輸而出現不良事件發生的情況。在輸液前為患者家屬提供必要的健康知識教育,重點講解靜脈輸液的基本知識,告知患者家屬靜脈穿刺的原則和可能出現的風險。同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與患兒家屬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和指導,充分了解患兒的具體情況,特別是患兒對待輸液的心理反應,對存在恐懼心理的患兒予以特別溝通。很多患兒對外界的感知能力比較強,若護理工作人員較為嚴厲,很容易出現恐懼心理,因此在輸液前和輸液中,護理人員要保持和藹的態度和溫和的形象,適當安撫和鼓勵患兒配合輸液過程。一些年齡稍長的患兒已經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護理人員可以與患兒通過語言建立良好的溝通,為其強調輸液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和肢體語言的配合,幫助患兒勇敢的面對輸液過程。必要時,還可以給患兒提供一些動畫片、玩具或其他令其感興趣的東西,轉移患兒注意力的同時減輕他們的痛苦。
對兩組患兒的靜脈輸液穿刺成功率進行觀察和記錄,將首次給患兒穿刺無意外發生且不需要反復穿刺、穿刺后患兒皮膚未出現不良反應的病例記為穿刺成功。統計所有患兒在輸液過程中對治療過程的配合程度,將患兒在整個輸液過程中完全配合的評定為優、將患兒在輸液中僅對部分護理相關環節配合的評定為良、將患兒在整個輸液過程中均不配合的評定為差。將患兒家屬對輸液過程的滿意度進行記錄,每名患兒記錄一名家屬。對患兒的疼痛程度予以綜合評價和記錄,通過統一的評分標準綜合評判患兒疼痛程度。
通過SPSS20.0軟件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通過必要的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檢驗,取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50例患兒中,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的有38例,占比76%,未成功的有12例,占比24%;實驗組的50例患兒中,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的有50例,占比100%,無未成功案例。
對照組的50例患兒中,輸液配合程度表現為優的有14例,占比28%,表現為良的有22例,占比44%,表現為差的有14例,占比28%;實驗組的50例患兒中,輸液配合程度表現為優的有24例,占比48%,表現為良的有24例,占比48%,表現為差的有2例,占比4%。
對照組的50例患兒中,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評價為十分滿意的有4例,占比8%,評價為比較滿意的有14例,占比28%,評價為一般滿意的有16例,占比32%,評價為不滿意的有16例,占比32%;實驗組的50例患兒中,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評價為十分滿意的有14例,占比28%,評價為比較滿意的有16例,占比32%,評價為一般滿意的有20例,40%,無不滿意的評價。
作為臨床上常見的小兒給藥途徑,靜脈輸液對小兒疾病治療有著公認的療效。但是在為患兒進行靜脈輸液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相應的護理原則和護理干預,才能夠順利完成輸液過程。受到患兒年紀小、表達能力缺乏、疾病疼痛干擾、理解能力有限、對環境較為敏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護理時要特別注重對患兒身心健康的關懷,以防產生不良影響。
本文的研究表明,心理護理對小兒靜脈輸液過程具有明顯的作用,能夠顯著提升穿刺成功率,提升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改善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同時可改善患兒的治療體驗,減輕病痛,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