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秀芳 穆玉玲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起鳳整骨醫院骨傷科 山東 淄博 256407)
髖部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60歲以上老年人多發,通常為股骨粗隆間或股骨頸骨折。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重,發病群體日益龐大,且老年人易出現多種并發癥[1]。靜脈血栓系深靜脈血管內出現血液異常凝結進而阻塞血管腔導致的靜脈流通不暢的疾病,髖部骨折病人發病率高,可導致下肢腫脹,嚴重時可出現肺栓塞,對病人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威脅,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病情進展[2]。本文通過對本院收治的髖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研究,針對患者發生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采取相應預防措施并探討分析,現匯報如下。
選取本院骨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4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其中男58例,女46例,年齡61~89歲,平均年齡73歲,股骨粗隆間骨折54例,股骨頸骨折50例,手術治療55例,非手術治療49例,其中非手術治療患者未發生靜脈血栓,手術治療患者中有3例發生深靜脈血栓,1例出現肺栓塞,1例死亡。
年齡的增高是靜脈血栓癥發病的不可抗因素,老年患者骨折后易出現攝入不足、持續出血等造成機體體液丟失、外周血容量降低,進而造成血流持續減慢、血管壁無彈性,最終出現淤血。且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慢性基礎性疾病,血管基礎條件欠佳,出現血栓的危險性倍增[3]。
髖部骨折后常出現局部軟組織腫脹、周圍部位出血,股靜脈易受壓迫導致回流受阻。曾權等人研究表明髖部骨折使靜脈血栓風險上升7倍左右,合并多發傷的患者出現靜脈血栓癥的幾率增加4倍以上[4]。
髖部骨折后患者通常因病情恢復需長期臥床,且由于疼痛伴活動障礙,運動功能明顯下降,手術和非手術患者由于支具、石膏等固定物限制,凝血酶原系統功能異常,血液循環瘀滯,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增加[5]。
患者自髖部骨折發生后,24h內凝血酶原系統即被激活,魏俊強等人通過統計分析發現等待手術時間超過48h患者發生靜脈血栓幾率高達60%以上。手術過程中,由于麻醉、止血藥物的應用,肌肉泵功能消失,局部組織腫脹是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誘導靜脈血栓癥的發生[6]。
骨折患者常用藥物包括維生素K拮抗劑、低分子肝素、肝素、Xa因子抑制劑等,注意觀察患者用藥后的癥狀,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
遵醫囑執行補液治療,使用止血帶時保持動作輕柔,防止二次損傷;靜脈輸液杜絕在患側肢體進行,為保持血管壁的良好功能,穿刺選擇不同部位操作,最大程度減輕對血管內膜的損傷,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防止醫源性感染;如輸注藥物對患者血管壁刺激反應較強,需充分稀釋并保持緩慢滴速,根據實際情況可重新開放靜脈通道;輔助患者保持正確的臥床、翻身姿勢,避免患側肢體受壓;注意抬高患側肢體,并高于心臟水平;指導患者及患者陪護人員行康復功能鍛煉,包括股四頭肌等長肌力訓練,踝關節主、被動屈伸、旋轉活動以及臀大肌的主動收縮運動,每次20min,每天2~3次訓練過程中注意避免憋氣;加強患側肢體的按摩,一天兩次,每次10~15min;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忌煙酒,優質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保持二便通暢。
配合使用足部脈沖泵、梯度壓力襪或間歇式氣壓治療儀。壓力襪進而形成壓力梯度,充分包裹下肢,進而起到促進血壓循環預防血栓的作用,使用方便且相對廉價。我科常規使用間歇式氣壓治療儀,根據機械作用原理使下肢血液循環加速,防止靜脈血液瘀滯,預防靜脈血栓的發生。由專業護士根據間歇式氣壓治療儀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操作,治療前行下肢動靜脈彩超檢查,排除禁忌癥,治療過程中告知患者注意事項,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匯報處理。
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屬靜脈血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遵從醫囑使用藥物,注意復查血凝七項等相關檢查,出院后加強隨訪。
通過對104例患者分析發現,通過對患者的藥物治療,結合一般護理干預措施,輔助物理因子治療和健康宣教可有效預防老年髖部骨折靜脈血栓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