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嬪 白小利 舒莎莎
(貴陽市南明區人民醫院護理部 貴州 貴陽 550002)
護理風險主要是發生在護理過程中的護理行為,直接或者間接給患者造成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雖然此方面情況是事實存在的,但臨床護理中可以對其進行有效預防。醫療行業的飛速發展,導致醫療服務行業的人才也變得短缺,臨床實習護生亦是逐年增多,由其引起的醫療糾紛屢屢出現,醫院要對此方面情況高度重視。
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較為滯后,對于護理方面的教育且不全面,許多學校中設置的課程對學生技能培養工作注重,但對于醫療方面的法律知識涵蓋較少。學生在學校中并未學習到更多的關于護理風險管理方面的課程,所以在實習的過程中并沒有護理風險管理的意識與概念,導致學生不能更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實際工作中并不能及時識別關于護理風險方面的問題,且對于相應的處理措施并不知曉。周倫琴[1]指出,護理實習生在學校期間缺乏法律法規知識教育,對于涉及醫學的法律知識知曉度低,導致實習護生沒有更強的安全意識,工作的嚴謹性低。
實習護生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其護理實踐較為缺乏,亦沒有更強的動手能力,實際工作中的相關技能實施并不順暢,從而導致護理工作的風險性增加。加上實習護生的年齡較小,不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對患者的很多情況理解與解釋不到位,不僅對患者的病情治療造成影響,且會導致患者的就醫體驗變差。王筱姝[2]指出,實習護生在醫院中實踐時,不能順利的在患者的身上實施各項操作,亦缺乏相應的經驗,不能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帶教老師指導護生展開各項護理工作,但帶教老師對相關法律知識淡薄,法律意識亦較低,則會導致實習護生在護理實踐中出現侵權行為[3]。帶教老師采用的帶教方法欠佳時,則很容易因為監督管理不嚴而出現問題,加上許多帶教老師的年齡較大,其自身的知識與技能較為陳舊,導致實習護生出現護理風險的幾率增加。
其他方面因素主要是組織管理因素和患者因素等,由于我國的護理風險管理工作內容涵蓋范圍較小,對護理風險的控制與管理不佳,且所采取的對策不具備系統性;或者是患者在接受治療和護理時并不配合,秉持著不合作的態度,從而導致各項護理工作實施難度加大,且護理風險隨之加大。
由于屢見不鮮的醫療糾紛,使得更多的教育人員認識到加強護理風險知識培訓的重要性。實習護生在進行臨床實習之前要接受科學合理的護理風險知識培訓,注重技能培訓的同時,將更多的法律法規知識融入其中,持續強化實習護生的風險意識,使其知曉更多的醫療法律法規,實際護理工作中能夠嚴格按規章制度實施,懂得多種護理風險評估方法,確保患者安全的同時,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劉志琛等[4]指出,增強護生法律意識能夠保護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強化護生專業技能與法律制度的掌握力度,使其能夠用法律條文保護自己與患者。
選擇的帶教老師要具備良好的護理職業道德,護理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術儲備充足,可以更好的與患者及其家屬等人溝通,自身具備良好的帶教意識,可以把各種法律知識融于帶教的過程中,持續強化實習護生的防范意識。操作與相關問題處理要詳細給實習護生講解,引導護生自己分析患者可能出現的情況與并發癥,協助護生制定相應的處理方法。帶教時要時刻提醒護生多做、多想和多看,以便持續不斷的加強實習護生的護理技能。帶教老師要懂得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方法帶教,對護生護理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講解,幫助護生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再引導護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處理方案,注意不能一味的批評護生,保證護生的尊嚴與學習積極性。申玲靜[5]指出,要注重帶教老師思想品德素質以及專業素質,用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經驗、帶教技巧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護理專業人才進行培養。
臨床風險管理工作要具有風險預防和風險監測、早期識別、差錯或事故早期干預[6],臨床實際工作中要注重動態醫療風險管理信息的獲得,從而將得到的信息融于實踐,納入醫療護理人員在科學安全的風險管理系統中。完善護理風險管理機制,確保采用的規章制度科學適宜,能夠更好的防止相關風險的發生,或者可以更好的應對出現的風險問題,盡量降低差錯帶來的負效應。
近年我國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增強,人們對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提出更高的水平,醫患關系也變得較為緊張,屢見不鮮的醫療糾紛使醫療護理承擔著更大的風險。本次旨在對護理臨床實習風險因素進行探討,主要包括實習生自身、帶教老師方面和組織管理因素與患者等因素,從而提出適宜的處理對策以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