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麗
(啟東市中醫院腎內科 江蘇 啟東 226200)
尿酸是人類嘌呤代謝的終產物,它擁有許多生物屬性,有些屬性對人類是有益的,如尿酸值在一定范圍內時具有抗氧化作用。但過滿則溢,有研究發現高尿酸水平是新發腎臟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尿酸與腎小球濾過率(GFR)改變存在關聯。大量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等很多疾病都存在密切相關性[1]。隨著我國生活方式、飲食結構改變,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呈現高流行、年輕化、男性高于女性、沿海高于內地的流行趨勢[2],已成為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性疾病。
中國專家共識建議對于高尿酸血癥,即使是無癥狀,若合并心血管危險因素或心血管疾病者,應同時進行生活指導及藥物降尿酸治療;若血尿酸值>540umol/L,也應降尿酸治療。目前臨床常用的降尿酸藥物有苯溴馬隆、別嘌醇、非布司他等。然而苯溴馬隆禁用于尿酸性腎石癥和重度腎功能不全[eGFR<20ml/(1.73m2·min)]患者;非布司他價格較昂貴且CKD4-5期患者需謹慎使用;別嘌醇性價比高,但腎功能受損可能增加別嘌醇的毒性,需警惕別嘌醇的超敏反應綜合征的發生,若建議每位準備使用別嘌醇的患者實施HLA-B*5801基因的檢測,該法價格高,國人應用難以普及,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居民。故而在CKD3-5期患者中上述西藥使用受限。現有多種中醫治療方法已被寫入中國高尿酸血癥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如中藥口服、外敷、灌腸及針灸等,但對于靜脈使用中成藥制劑降尿酸的研究較少,本文總結30例高尿酸血癥(CKD3-5期)患者使用丹參類注射液靜脈滴注的臨床療效及治療體會,為臨床工作積累經驗。
選擇2015年03月—2017年03月于啟東市中醫院腎病內分泌科住院治療的高尿酸血癥(Hyperuricemia)患者30例,男27例,女3例,年齡呈負偏態分布,最小為34歲,最大為89歲,中位數年齡7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高尿酸血癥(HUA)的診斷[3],且符合KDIGO指南中慢性腎臟病診斷標準,血尿酸均顯著高于正常值上限,估算腎小球濾過率(CKD-EPI公式),其中CKD3期者15例,CKD4期者8例,CKD5期(非透析)者7例。
30例患者中無癥狀高尿酸血癥者9例,占30.0%,有明確痛風性關節炎病史者21例,占70.0%,其中痛風病程為10年以上者占81.0%。急性痛風表現:單一部位者(足第一跖骨、踝部、腕部、肘部、膝關節)7例,同時存在2處及以上部位疼痛者14例。21例痛風患者均長期不規律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糖皮質激素。堅持使用降尿酸藥物(非布司他或別嘌醇或苯溴馬隆)的痛風患者7例(均處于CKD3期),占23.3%,拒絕口服上述降尿酸藥物者23例,占76.7%。
治療前后檢測所有患者腎功能(BUN、Scr、UA)水平,檢測方法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
1.4.1 一般措施 患者臥床休息,改善生活方式,優質低蛋白低嘌呤飲食,戒酒,積極治療與血尿酸升高相關的代謝性危險因素,如高脂血癥、高血壓、高血糖、吸煙等;避免應用使尿酸升高的藥物。
1.4.2 藥物治療 丹參類注射液(注射用丹參0.8g或丹參川芎嗪注射液10ml)靜滴,每日1次,平均療程12天。碳酸氫鈉口服堿化尿液,關節癥狀出現時金黃散外敷。入院前已口服非布司他或別嘌醇或苯溴馬隆者繼續原降尿酸方案,不計入觀察對象。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中國高尿酸血癥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擬定。
顯效: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血尿酸值降至420umol/L以下,GFR無降低;痛風患者癥狀消失,GFR無降低,血尿酸值降至360umol/L以下;
有效:血尿酸值降至480umol/L以下,且血尿酸值下降幅度≥10%,GFR無降低,同時痛風患者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
穩定:血尿酸值有所下降,但仍大于480umol/L或血尿酸值下降幅度<10%,GFR無降低,同時痛風患者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
無效:血尿酸值無變化或升高,或GFR降低,痛風患者癥狀無改善。
30例患者中,顯效5例,有效7例,穩定11例,無效7例,總有效穩定率76.7%。住院病歷中未記載靜滴丹參類注射液的相關不良反應。
中醫認為,高尿酸血癥屬虛實夾雜,脾腎不足為本,濕、濁、痰、瘀互結為標,飲食不節、勞逸無度為其誘因[4],而慢性腎臟病患者血瘀貫穿疾病始終,若高尿酸血癥患者同時符合慢性腎臟病診斷標準且處于CKD3期以上,或慢性腎臟病CKD3期以上患者同時存在高尿酸血癥,則化瘀治療應貫穿高尿酸血癥(CKD3-5期)的全過程。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5]治療高尿酸血癥,提倡無論有無癥狀,均以“泄濁化瘀”立法。舒惠荃[6]認為高尿酸血癥腎病為虛實夾雜、邪盛正虛之證,所以治療時應標本兼治,尤為強調整個疾病的全過程是以血瘀貫穿始終。
丹參味苦,微寒,有祛瘀通絡之功。《本草匯言》謂其善治血分,祛滯生新、調經順脈。本研究結果表明,丹參類注射液治療高尿酸血癥(CKD3-5期)有一定療效。目前有不少臨床研究證實丹參制劑對高尿酸血癥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劉欣等[7]比較了小劑量阿司匹林聯合復方丹參滴丸和單獨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癥發生率的影響,結果發現治療3個月時,單獨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組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為20%,小劑量阿司匹林聯合復方丹參滴丸組為3%,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7)。霍河水[8]臨床研究發現丹參多酚酸可緩解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血液高凝狀態,促進微循環,從根本上調節患者嘌呤代謝異常狀態。另外,眾多研究表明丹參中存在多種降尿酸的有效成分。劉艷[9]等使用不同劑量的丹參醇提物進行動物實驗,結果表明丹參中劑量組和低劑量組均能顯著降低小鼠血清尿酸水平,促進尿液尿酸排泄,由此說明丹參醇提物可能通過促進尿酸排泄來降低小鼠血清尿酸。尚雁君等[10]研究了丹參的水溶性成分迷迭香酸對黃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迷迭香酸可能作為黃嘌呤氧化酶的競爭性抑制劑來抑制尿酸和超氧離子生成的機制。張海德等[11]從丹參中分離的隱丹參酮(CT)和次甲丹參酮(MT)對黃嘌呤氧化酶活性也有競爭性抑制作用。
綜上所述,靜脈應用丹參類注射液可以作為高尿酸血癥(CKD3-5期)住院患者的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目前尚缺少大規模臨床試驗為臨床醫師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以上研究結果只供臨床醫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