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男 鮑繼友 祝春凱 胡曙鋆
(1江蘇省連云港市農業委員會 222001;2江蘇省連云港市園藝技術指導站 222001)
休閑觀光農業是以農業景觀、農事活動、農展節慶為載體,展示現代農業、傳播農耕文化、體驗鄉村風情、釋懷農民情結,集參與性、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于一體,包含農旅觀光、休閑娛樂、科技示范、科普教育、農耕文化、健康養生等功能的新型農業業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方式不斷轉變,城鄉居民對休閑消費的需求日益增漲,休閑觀光農業成為了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領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連云港市是江蘇省的農業大市,近年來除了農產品出口成績喜人外,休閑觀光農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態,已成為連云港市旅游業發展中一個強勁的經濟增長點。為促進連云港市休閑觀光農業的進一步發展,筆者擬對連云港市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發展對策,以期使休閑觀光農業成為連云港市發展農業、拓展農業功能的新途徑,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引擎,成為豐富旅游資源、提高居民幸福指數的新平臺。
連云港市堅持以“三農”資源為基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同時將特色農業、農業科普教育、農耕文化傳播轉化為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資源,培育休閑觀光農業產品和特色鄉村旅游品牌(如將農產品品牌建設與農事會節相結合,打造了大櫻桃節、花卉節、草莓節、西瓜節、葡萄節、荷花節、豆丹節等特色鄉村旅游品牌),并成功建設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和農業園區。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連云港市共有各類休閑觀光農業經營主體約300個,其中獲評“全國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個、“全國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企業(園區)”16個(其中五星級1個、四星級6個、三星級9個)、“省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15個、“市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村)”80個;全市共接待農業旅游人數533.72萬人次,年營業總收入31.89億元,其中農產品及其加工品銷售收入23.27億元;全市休閑觀光農業從業人員達11.01萬人,帶動農戶近2萬戶。
按照資源利用類型的不同,連云港市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有農業自然資源型、農業科技資源型、鄉村生活資源型等,同時還開發了多元化的休閑觀光農業產品。
1.2.1 農業主題公園休閑旅游模式
利用農村廣闊的田野,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發展等理念,以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為目的,以特色高效農業為基礎,將農作物種植與農耕文化結合的現代農業園林景觀打造成集休閑、度假、游憩、學習于一體的田園休閑綜合體,實現現代農業的主題化、景觀化、公園化和規模化。該模式的代表為連云港4市唯一一家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五星級示范企業——東海青松嶺森林公園,及正在建設的帕蒂亞葡萄莊園和同興生態園等。
1.2.2 農家樂休閑旅游模式
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原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產農產品和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較低的價格、舒適衛生的居住環境、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去消費和旅游。該模式的代表為贛榆厲莊謝湖村、東海石梁河勝泉村、黃川桃李村等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
1.2.3 科普教育休閑旅游模式
通過對傳統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科技生態園、農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等進行改造,將其原先單純的科研、生產、科普、會展功能拓展放大,建成集生產銷售、科學研究、科普會展功能于一體的農業高科技博覽園,以滿足游客對相關農業知識的渴望。該模式的代表為東海桃林,灌云、灌南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
1.2.4 休閑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優美的田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批休閑娛樂體驗設施,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該模式的代表為溫泉休閑度假村、月牙島濕地公園、碩項湖濕地公園等。
1.2.5 民俗風情休閑旅游模式
近年來,在張家港市的鄉村旅游中,越來越重視農村與休閑觀光旅游的有機結合,將民俗文化內涵注入到休閑觀光農業的范疇,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傳統工藝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活動,增加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使游客體驗到傳統文明帶來的快樂。
連云港市丘陵地區是自然資源與特色農業產業有機結合發展較好的地區,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起步早、產品質量較高,涌現了大量優質的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如東海青松嶺森林公園、贛榆特色水果產業園、灌云伊蘆山生態園、云臺農場云水灣濕地公園、宿城留云嶺村等。而連云港市平原地區的休閑觀光農業普遍起步晚、發展緩慢、形式單一,整體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短期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均有待制定和完善。
連云港市在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和產品經營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資源的開發與資金的投入沒有形成有效合力,僅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同時,資源開發多以專項旅游產品為主(如觀光果園、觀光茶園、高科技農業博覽園、多功能花卉園、休閑漁場等),與其他景區、自然資源的結合程度不夠,缺乏“叫得響”的品牌。此外,很多休閑觀光農業項目不僅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而且存在規模小、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缺乏創意、休閑觀光項目內容單一、消費者參與性和體驗性較差等問題,無法滿足消費者“吃、住、行、游、購、娛”的鄉村旅游需求和“求真、求知、求趣、求異”的心理渴望。
許多休閑園區的經營管理人員是由村干部兼任或由當地農民擔任,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培訓,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和現代化經營的管理意識。同時,部分休閑觀光農業場所處于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粗放經營管理狀態。另外,從事鄉村旅游業的農民人數偏少,鄉村旅游經營主體是農民的更少,所以真正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機制還有待開發。
因國家對農業用地的嚴格控制,導致休閑觀光農業配套設施建設用地難,經營設施建設用地更難,相關旅游配套設施(如餐飲、住宿、娛樂等設施)的建設進展緩慢,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這不僅導致了一些規劃好的休閑觀光農業項目難以落地,也制約了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的招商引資。因此,土地和資金缺乏已成為制約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鼓勵各區(縣)根據自然資源稟賦,從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到特色產業、田園鄉村培育方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優化布局,明確發展方向、構筑產業特色,打造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產業帶和產業群,有序推進特色產業發展,促進休閑觀光農業的點、線、面結合,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同時,重點開展全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情況普查和大數據平臺建設,將其融入連云港市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江蘇省農委開發的“休閑農游”APP,通過搭建平臺提升服務水平,引導全市休閑觀光農業規范、有序、健康、持續發展。
實施休閑觀光農業“百村千點”工程,培育、樹立和推介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示范帶動力強的美麗休閑鄉村、休閑觀光農業園區、休閑農莊(園)等,打造一批生態優、環境美、產業強、機制好、農民富的休閑觀光農業精品。同時,從2018年開始,每年重點培育30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包括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省休閑觀光農業精品村、市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等)、30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包括全國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星級示范(園區)企業、省主題創意農園、市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等],力求在2018年全市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景點達到700個,綜合收入超過40億元,力爭到2020年打造出具有100個市級以上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100個市級以上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和1000個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景點)的全域休閑觀光農業新格局,綜合收入超過60億元,實現業態功能多樣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經營主體多元化、服務設施現代化、經營服務規范化、發展方式綠色化。
充分利用各級財政、社會和金融機構等不同渠道的資金,加大對休閑觀光農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改造提升一批休閑觀光農業村莊道路、供水設施、停車場、廁所、垃圾和污水處理等設施,鼓勵因地制宜興建特色餐飲、特色民宿、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同時,結合全市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創建,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宣傳貫徹休閑觀光農業地方標準,建立健全全市休閑觀光農業統計監測體系,加強對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示范點等精品品牌的動態管理,定時開展動態監測和考核管理,設立“優進劣汰”機制。此外,組織開展相關培訓,提高管理及從業人員的服務規范化水平。
結合連云港市資源稟賦、人文歷史和產業特色,鼓勵挖掘農業文化內涵,強化地方文化元素,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意產品;組織編制全市休閑觀光農業精品品牌導覽圖,采取線上宣傳和線下發布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創意休閑觀光農業精品發布推介活動,組織推介各縣區舉辦的大櫻桃節、花卉節、草莓節、葡萄節、西瓜節、豆丹節等農業節慶活動;參加國家、省組織的各類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論壇、專場推介會等,為連云港市休閑觀光農業宣傳造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