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元香 王友成 (江蘇省句容市農業委員會 212400)
天王鎮戴莊村位于茅山革命老區江蘇省句容市最南端,地處溧水、溧陽、金壇、句容四市(縣)交界處,全村土地面積10.4 km2,其中耕地面積為487.67 hm2。戴莊村曾是句容市最貧困的村之一,2002年村集體經濟負債83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僅為2200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為有效促進當地農民增收,戴莊村于2006年成立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該合作社是江蘇省第一家“整村推進、村社合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十多年來,合作社堅持以發展有機農產品生產為特色,努力發展生態農業,取得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0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2.5萬元的可喜成績,走在了全市前列。合作社于2010年、2013年兩次由國家環保部核準為國家級有機農業示范基地,2012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戴莊村也于2013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于2015年被評為全國最美麗鄉村,于同年被江蘇省委評為優秀基層黨組織,于2017年被國家文明辦授予全國文明村。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現將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發展生態農業采取的措施介紹如下,以期為其他地區發展生態農業提供參考和借鑒。
2006年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成立之初,由村黨支部書記任理事長,2名支部委員任理事,其余村干部和大學生村官在合作社內兼職并提供無償服務,這種方式既加強了基層黨組織對合作社的領導,又減輕了社員負擔,增強了社員協力搞好合作社的信心。由于合作社良好的服務和農民經濟效益的提升,入社農戶由2006年的152戶(占全村農戶數的17%),發展到目前的812戶(占全村農戶數的95%),基本實現了全村覆蓋;有機水稻種植面積由2006年的100 hm2發展到2017年的200 hm2,實現了全村所有小流域區域全覆蓋;合作社也基本形成了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由村民委員會管理日常社會事務,由合作社負責發展經濟的農村基層社區管理新模式。
在利益分配方面,合作社結合有機農業生產特點,創新了“以田入股,分戶管理”和“重視質量控制、淡化產量考核”等統分結合模式[1],按每戶種植有機水稻面積(實際按人均面積計算)折算股金,每667 m2(1股)折300元,基本做到均股均權,沒有個別人控股;同時,合作社還按有機水稻生產區域劃分生產作業組,由村社干部兼任組長,從組織上確保了監督管理責任能夠落實到戶到田頭;另外,合作社還注冊了“野山小村”商標,取得了有機食品認證,并籌資新建了有機大米加工廠,統一將有機稻米加工成產品銷售[2]。在利益保障方面,合作社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保障社員的選舉權、決策權、管理權、受益權,可分配盈利在提留公積金后,按銷售數量返回給社員的比例高達80%,得到了社員的普遍認同。
過去戴莊村經濟發展滯后,環境破壞相對較輕,在蘇南地區仍保留有潔凈的水、土壤和空氣,但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成立后,緊緊依托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科所,解放思想,更新發展理念,探索利用當地的自然稟賦,轉變發展方式,先后制定了兩個《戴莊村農業五年發展規劃》,將全村10.4 km2的土地加上緊臨國有林場約2.6 km2的生態林,合計13 km2小流域的山、水、田、林、湖、草等生態系統,進行優質、高效生態農業新技術的統一規劃、試驗、示范。
由于實現“整村推進、村社合一”,合作社掌握了規劃實施的主動權和土地利用的控制權,把全村的山、水、田、林、湖、草等地,按地貌類型進行了適宜的生態農業布局,即: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整治土地、道路,興修水利,發展必要的設施農業;引進適合有機栽培的農業機械;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嚴禁使用化肥、化學農藥,盡可能少用或不用生物農藥,保養好田埂及周邊荒地、水系等的生態環境;引進適應當地的有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農牧結合,間、套、輪作綠肥(牧草),放牧植草畜禽;推廣農牧結合的生態農業技術,發展有機農業。目前,戴莊村及其周邊林場均已連續十年以上采用生態農業新技術,形成了生態林面積266.67 hm2、有機水稻種植面積200 hm2、有機果樹種植面積66.67 hm2、茶葉和蔬菜種植面積各6.67 hm2的生產布局。
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自成立以來,一直注重培育一批規模在3.33~6.67 hm2的經營主體,其數量已由2017年的不足40戶增加至2018年的50余戶。同時,為堅持適度規模經營,戴莊村務農戶數于2017年底已逐步減少到200余戶,2018年繼續引導農戶進行土地流轉,讓務農戶數穩定在150戶左右。
對于把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戶,為保障其收入,合作社依然視其為合作社成員,享受土地股份分紅。同時,他們還可以外出打工,或在合作社內做長期或短期的勞務,獲得工資報酬。目前,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和流轉出土地農戶的年收入均穩定在8~10萬元,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目標。更重要的是,通過農戶合理分流,培養了一批專業化的農戶和職業化的農民,更有利于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積累和合作社的長遠發展。
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自成立后一直堅持技術創新驅動合作社發展,例如改部分單季稻為兩季稻,該技術創新的優勢為:(1)提高產量。原來單季稻栽培,水稻抽穗結實期剛好遇上句容市高溫天氣,導致結實率低、產量低、稻谷出米率低;改為兩季稻栽培后,成功避開了連續高溫天氣,后作稻抽穗結實期也剛好處于最佳氣候條件,產量高、米質好。(2)水稻生育期錯開了病蟲危害關鍵期,特別是在早稻抽穗前,主要害蟲還沒有大面積發生。(3)搶早市。兩季稻雖然口感略遜于單季稻,但滿足了消費者8月上旬吃到新米的需求,且稻米的售價較高。(4)收益穩定。單季稻改為兩季稻后,稻米價格優勢明顯,產量顯著提高,成本降低,即使市場稻米價格下調30%~40%,仍能使水稻每667 m2收益穩定在2000元以上。(5)形成了早稻、單季稻、晚稻三期上市,避開了用工高峰,避免稻米集中上市而影響收益。
目前,合作社已針對自己研發的“越光”大米,在2017年單季稻改為兩季稻栽培試驗成功的基礎上,于2018年推出了13.33 hm2“越光”有機兩季稻。同時,為把兩季稻栽培的市場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又引進了2個比“越光”早熟5~7 d的有機稻新品種。在2017年試種成功的基礎上,經海南擴繁收獲原種,2018年利用原種在本村建立了0.67 hm2種子田。
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于2016年就成立了農機服務站,專門配備了有別于傳統作業、適合有機農業生產需要的農機具,為社員提供農機作業服務。例如,合作社選用的水稻插秧機具有適合大苗栽插(秧齡30~35 d,苗高15~20 m)、能同時撒施礱糠替代化學除草、作業性能好、不誤農時等優點,在2017年向廠家定制3臺后,2018年又定制了3臺,目前依靠該農機設備,全村200 hm2稻田可于7~10 d完成栽插任務。
同時,合作社農業裝備整體提升還體現在育秧環節。如2018年農機服務站新建了占地0.67 hm2的高標準育秧溫室,采用機械流水線穴盤營養缽播種,在溫室內進行水池集中育秧。采用這一方法育出的秧苗整齊性好,每穴2苗的比重占80%以上,每穴獨苗和3苗的比重均低于10%;秧苗根部土球大、根系壯,適合30 d以上長秧齡;移栽時對秧田平整要求低,栽時即可深水層,有利于同機撒施礱糠除草;補秧時無需下田,農民站在田頭拋秧,秧苗根重自由落體,無需人工扶正。在此基礎上,農機服務站將于2018年底再建1座0.67 hm2的育秧溫室,以確保完成3季水稻(早稻、單季稻、后作稻)約200 hm2的育秧任務,同時,全部育秧任務完成后,溫室還可種1季蔬菜,若按省工節本增效來算,5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資。合作社通過采用溫室集中育秧,不僅可以在后續插秧等機械作業上有序安排,還實現了育壯秧和秧苗標準化,大大減輕了合作社管理育秧的難度,減輕了農民育秧的勞動強度,有效抵御了自然災害
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自成立后,因地制宜地探索江蘇丘陵地區的農業生態修復途徑[3],具體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對于低山陡崗山林,實施了連續10年的封山育林和水源地保護工程,形成了森林-野生動物仿自然森林的生態系統。(2)對于緩坡崗地,發展有機果園、有機茶園和綠化苗木,推廣果園生草(豆科/禾本科作物)、果林地散養家禽等項目,形成了集喬木-灌木-草本-食草動物于一體的農業生態系統。(3)對于沖田,發展有機水稻,推廣稻鴨共生、稻-綠肥-食草家禽家畜、龍蝦-“越光”水稻等項目。目前,戴莊村的農業生態修復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處可見白鷺成群,在山林中能發現穿山甲、蟒蛇、猴,在白沙水庫能發現娃娃魚等,且據南京師范大學調查發現,戴莊村稻田內共有動物127種,其種類是毗鄰村常規稻田的6.4倍。
同時,合作社始終堅持“讓生態農業可觀可感、讓生態農業增值增效、讓生態農業助力精準扶貧”,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美麗的田園風光作為吸引城市居民來鄉村旅游的亮點。村委會積極與江蘇句農生態、土山土水等農旅企業合作,組織了南京市民到戴莊村體驗稻田放青蛙等活動,開展“野山小村”牌有機大米、有機水蜜桃的品嘗和認購等活動,被各大媒體競相報道,極大地提升了戴莊有機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此外,戴莊村還結合農旅實現精準扶貧、共同致富[4],具體途徑為:(1)貧困戶的農業生產資料可先使用后結賬,以解決其資金短缺問題;(2)貧困戶不懂技術、銷售,合作社可為其提供技術指導和包銷等服務;(3)貧困戶進行農業生產時缺勞力,合作社可為其提供農機服務;(4)為讓貧困戶有精神上的認同感,合作社還成立了南京市茅山老區鄉村振興志愿者,組團到貧困戶家中走訪,提倡以“常年結對、購買農產”等形式實施精準扶貧,讓困難家庭獲得體面的勞動收入,并用典型的案例激勵其他貧困戶,增強其致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