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莎 顧 瑜 許恩龍
(上海市崇明區向化鎮農業綜合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2161)
綠色食品是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標準化進行生產,并經過質量檢測,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食品[1]。隨著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逐步推進,上海市崇明區的綠色食品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崇明區生態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生態農業建設進入了關鍵期,迫切要求綠色食品承擔新任務、發揮新作用[2]。向化鎮依靠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環境條件,成為了崇明區發展綠色食品最具潛力的鄉鎮之一。為此,筆者擬對向化鎮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綠色食品產業相關發展對策,以期為崇明區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積累經驗。
向化鎮位于崇明區東部,東臨上海長江隧橋,北接崇啟高速公路,南北都與長江相臨,境內地勢平坦、物產豐富、空氣新鮮。全鎮土地面積53.78 km2,其中耕地面積2746.67 hm2。2014年以來,全鎮新增綠色食品認證18個,現有2家合作社的6種農產品正在進行綠色食品認證申報,全鎮綠色食品認證率已達90%,主要認證品種是蔬菜、林果、畜禽。同時,全鎮還創建了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基地種植面積達487.40 hm2,產品總產量達4094 t。
近年來,市、區多級綠色食品監察部門多次抽查向化鎮綠色食品質量,結果表明,向化鎮的綠色食品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100%,種植企業的綠色生態意識明顯增強,農戶的綠色種植水平也明顯提高。
實行綠色食品生產規模化、產業化、一體化發展,是綠色食品良性發展的有效手段[4]。在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上,向化鎮已初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食品生產新格局,培養了一批綠色食品生產的龍頭企業。例如,米新村的享農果蔬專業合作社,不僅實現了綠色食品生產規模化、標準化,還開展了綠色食品新品種的研發和培育,目前已培育出多個黃瓜、番茄新品種,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目前,向化鎮的綠色食品產品結構仍以初級農產品為主,農戶在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肥料、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在準則框架內,且制定了適合自身的生產操作規程,此規程體現在申報材料中,3年用標期內有效[5]。但農業生產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氣溫、降雨量、病蟲害傳播等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需要及時調整投入品的使用方法。因此,申報材料中規定的操作規程只能把握大方向,不能實現農業生產過程動態精準的標準化管理。
主要表現為:(1)企業結構不合理。向化鎮綠色農產品生產企業多,但規模均較小,且組織化程度低,缺乏起龍頭作用的企業,產業化優勢不明顯。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向化鎮綠色食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7家,占全鎮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總數的94.4%。(2)產品結構不合理。據2017年統計,在向化鎮的有效用標綠色食品產品中,通過認證的品種僅有13種,且全部為初級產品,深加工產品比重為零。
少數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的誠信意識、質量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淡薄,綠色食品全程質量控制體系沒有完全建立,標準化生產措施不能真正落實,個別企業甚至存在違規使用禁用物質的現象,這使全鎮綠色食品工作體系中防控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和隱患的壓力增大;同時,少數企業在產品包裝上使用的綠色食品標志不規范,或違規使用綠色食品標志,損害了綠色食品的整體品牌形象;此外,向化鎮的多數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為農民合作社,管理者和生產者整體文化素質偏低,阻礙了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質量的提高。
綠色食品的產品開發須適應消費結構多樣化的趨勢[6],要加快發展綠色畜禽產品和水產品,鼓勵發展深加工農林產品;同時,要積極引導鄉鎮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其在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促進農戶增收中的示范帶頭作用;此外,還應充分挖掘向化鎮的資源優勢、地域優勢,打造規模大、水平高、影響廣的綠色食品產業。
一方面,要加強產品抽檢力度,實行例行抽檢、專項抽檢、突擊抽檢相結合的抽檢方式[7],并針對瓜果蔬菜等重點行業、合作社等重點主體開展產品抽檢,對抽檢中發現的不合格產品,要及時通知整改并上報給區級綠色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另一方面,要創新監管手段和監管模式,開展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可利用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充分發揮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全程質量控制的優勢,開展綠色食品質量追溯管理。
充分應用現代化的公共媒體,依靠情景、體驗、口碑的互動式傳播,使消費者可通過綠色食品可追溯體系、網上互動交流、口碑傳播、銷售體驗等多種方式[8],深入了解綠色食品;同時,加強宣傳綠色食品發展理念、法律法規、標準規范、運行模式、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品牌效應,提高社會各界和廣大公眾的綠色發展和健康消費意識,不斷提升綠色食品品牌的社會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目前,向化鎮綠色食品監管工作系統已逐步形成了檢查員、監管員和企業內檢員3支專業隊伍,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不斷提高該隊伍的專業能力,加強對鄉鎮工作機構業務人員和企業內檢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以適應日益增加的監管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