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內溫度會影響植物各種生理代謝的過程,比如呼吸分解、光合作用、水分和營養的吸收及輸送、物質的轉化和積累等等。同時,一天中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和深夜等不同時段,因為光照、溫度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植物的生理代謝表現也不一樣。上午,隨著光照的增強和溫度的提升,植物光合作用的強度和效率也逐漸提高,到中午13:00左右達到高峰,下午,光合作用的強度和效率隨著光照和溫度的變化而逐漸下降,傍晚,莖葉等綠色器官在白天生產的光合產物,向根和果實等其它器官轉送的速度達到高峰,晚上速度逐漸放緩,到太陽出來之前,溫度降到最低,植物的生理代謝也降到最低。大棚蔬菜變溫管理,就是更科學地利用這些規律,讓作物生產出數量更多、品質更好的農產品。
大棚內結瓜期的黃瓜,早晨揭開棉被以后,通過放風口的控制,確保黃瓜植株上方的溫度控制在33℃,維持到中午13:00左右。上午如果溫度回升慢且低,則不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棚內濕度也偏高,黃瓜就容易發生灰霉病、黑星病、霜霉病等;如果溫度回升過快且高,則容易造成日燒癥狀。下午,棚內溫度逐漸下降,光合作用的效率逐漸降低,莖葉內合成的光合產物開始向果實和根系等部位轉送。到太陽落山后蓋上棉被,棚內溫度維持在18~20℃,此時,葉片內光合產物的轉送達到高峰。如果此時溫度偏低,葉片內的光合產物難以轉移出去,就會出現“泡泡葉”癥狀;如果溫度偏高,葉片內的光合產物會就地轉化造成葉片加速生長,形成徒長。晚上,棚溫繼續降低,到日出之前,棚溫要維持在10~15 ℃內最適宜。如果夜溫偏高,呼吸作用加強,植株內營養消耗過大,植株羸弱;夜溫偏低,則容易出現花打頂現象,且有利于病菌的侵襲。
(信息來源于12396長治農業科技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