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國家、省、市惠農服務政策指引下,安陽縣從事農業生產和服務的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成為安陽縣發展現代農業的引領力量,并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了新動能。
安陽縣上規模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有26家,建成了泰豐食品、銀江面業等一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全縣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2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形成了泰豐“喜相緣”、崔家橋“青絲嬌”、永和“鑫永安”等一批農產品品牌,總產值達10億元,總利稅1.05億元,帶動農戶7萬多戶。全縣家庭農場120家,其中省級示范農場2家、市級示范農場8家;合作社350家,農業類合作社233多家(國家級1家、省級3家、市級4家),涉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沼氣、農業服務等多個領域。為更好地推動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以供參考。
創始人的選擇要符合愛農業、會經營;善管理、重技術;強自身、創品牌;備設施、供服務的要求。
農業是與大自然最親近的基礎產業,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運行也是多年來探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產物。因此,政府部門應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作為基礎產業列入當地邁向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內容,制定措施穩步推進。
助推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是農業部門最基本的一項工作,要以開展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為突破口,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要始終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精準扶貧的重要基地,激勵更多社會能人志士在此創新創業。
把培育、發展、壯大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列為年終考核的一項重點工作內容。政府在推動中注重“引”,工作中大力開展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有關級別的創建活動,制定下發有關經營主體級別的評定監測辦法,出臺有關創建標準,把所匹配級別的經營主體作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項目優先納入扶持范圍,引導推動其規范發展。
在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中,農業、財稅、信貸、保險、用地、用電等各相關部門應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部門協調,為其運行把薪助火、保駕護航。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日常動作上自身產生動力,要動用自身力量,積極搜索信息,主動爭取上級各部門的扶持,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形成種植、養殖、種養結合、休閑觀光等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類型多樣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格局。
扶貧部門在制定精準扶貧方案中要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實現有貧困村的地方就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存在,讓經營主體在扶貧“帶動”中的獨特功能和作用成為更接貧困戶地氣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以鄉鎮為單位成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聯合體,聯合體在運作上制定生產標準和服務規范,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種糧大戶按標準生產,合作社邊按標準生產邊依照規范服務,這樣既能確保農產品質量,提高安全高效的農產品供給能力,又能實現主體間高度的專業分工,市場信息經由農業龍頭企業判別轉化為生產決策,能以訂單等形式迅速傳導至生產環節,引導家庭農場、合作社、種糧大戶根據需求生產市場稀缺的品種。
作為農業創業者必須做到動機純、懂農業、有實力、有恒心。
包括流轉土地、土地規模、土地租金和設施用地等。當前,由于農業的“弱質性”很難給社會化的中介組織留下贏利空間,所以,只能由政府部門發揮中介作用。但是政府部門不能搞“拉郎配”,應當遵循市場規則,讓流轉雙方還自愿、合理、有序、規范和理性條件下達成共識,在必要情況下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加以指導,完善并健全有關合同手續。
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生產中,土地耕作頻率越高,勞動工具越好,越容易實現規模經營。推動規模經營要加強技術和資本的投入。從事農業創業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本地村民、大學生村官、在外打工有一定積蓄的返鄉者和一些退休干部,他們大多不具備熟練的從事農業規模經營的專業技術知識,而且規模生產經營中生產工具相對落后,這就需要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技術培訓和現代化機械設備裝備作為政府在推動農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投入多、見效慢、風險大,因此經營主體在成立之初,政府應扶上馬、送一程。資金、技術、保險等方面與各相關單位協調,加強保障,保駕護航。在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后期的發展過程中,整合農業有關項目、資金,擇優經營主體,加大對此項目、資金的傾斜和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