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陽市積極探索以沼氣為紐帶的沼渣、沼液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模式,其中,“三沼”綜合利用模式工藝技術水平、集中供氣規模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安陽特色的發展模式,培育了一批以能源利用和環境改善、污染治理和資源高效利用以及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等為主要內容的典型綜合利用典型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及社會環境效益。
第一,為解決廣大農村對優質能源、優良環境及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較好地實現了農民傳統思維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第二,較好實現了農產品安全生產、資源環境良性循環及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三者的協調發展;第三,建立了適合不同區域、各具特色的、涵蓋多種高效種養及沼氣工程技術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不同層次、滿足不同需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該模式以農戶為基本單元,通過建設沼氣池,同時配套進行改廁、改圈、改院、改廚,使人畜糞便隨時直接自動進入沼氣池,進行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供農戶日常生活用能,沼渣、沼液用作自家農田肥料,培肥地力,生態環保。該循環模式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于一體,有效解決了農戶的家庭用能,深受農民歡迎,是安陽市推廣范圍最大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典型案例:安陽縣呂村鎮東高奇務村依托沼氣國債項目,大力發展庭院農業循環經濟,高標準建設“一池三改”沼氣生態模式216處,僅庭院經濟一項年直接經濟效益就達30萬元。該模式以沼氣池為紐帶,聯動改廁、改院、改廚,人畜糞便自動流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可以基本滿足農戶全年生活用能;處理后的沼渣沼液通過半自動出料設備,可直接澆灌庭院內種植的經濟作物,經濟環保。由于采用高效立體種植技術,沼氣用戶的庭院經常是綠意盎然,新鮮蔬菜水果不斷,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也很受市場青睞。
該模式通過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來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農業的清潔生產以及農業經濟的高效益。
典型案例:安陽縣白璧鎮綠康高效農業示范園,按照土地經營集約化、農業生產無害化、管理科學現代化的發展思路,以沼氣建設為紐帶,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形成了“溫室-沼氣-有機肥-無公害蔬菜-市場”良性循環產業鏈。示范園占地面積26.67 hm2,建設高標準日光溫室148棟,建設40座共400 m3的太陽能沼氣池,能向一個養老院提供生活用氣,向40棟日光溫室提供沼氣燈增溫和CO2肥,再利用沼液進行葉面施肥,還可有效防治蚜蟲、紅蜘蛛、飛虱等害蟲的發生。自工程運行以來,每年可處理糞便污水20 t,產生沼氣1.88萬m3,生產優質沼肥750多t,再加上白璧鎮東街村大型沼氣工程提供的沼渣沼液,為該園區提供了大量優質有機肥,每年可減少相當一部分農藥、化肥的施用,有效提高了農產品質量。該園區年生產優質無公害蔬菜480多t,除部分供應本地市場外,大部分銷往北京、等大城市,產品經常是供不應求。每年僅“三沼”綜合利用一項,年增收節支20多萬元,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該模式是指在養殖規模較大的畜禽養殖場及秸稈資源豐富地區,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優化集成種植、養殖、沼氣生產等多種國內外先進、高效技術,實行氣、熱、電、肥聯產,較好地解決了實際生產中存在的種養分離、環能分離造成的農業效益低、農民收入低、環境污染重等問題,實現了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是促進現代高效農業經濟發展的成功模式。
典型案例:柳林村按照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依托生豬和沼氣兩個專業合作社,大膽探索“豬-沼-(電)-果(菜、魚、花卉)”等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經濟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模式將養殖場畜禽糞便、作物秸稈、農戶生活污水等廢棄物,通過大中型沼氣工程集中處理,為農戶、養殖場提供生活生產用能。沼氣發電在提供電能的同時,還可利用發電余熱為養殖場、沼氣工程提供熱能,生產的沼液、沼渣為園區小雜果提供優質有機肥,同時在林下散養家雞,較好實現園區內養殖、種植的良性互動循環。目前,該村已建成年出欄1萬頭豬的標準化養殖場一座,年產沼氣28萬m3的1200 m3的大型沼氣工程1座,帶動供氣農戶350戶,安裝50 kw沼氣發電機組1臺,建立了8.67 hm2無公害小雜果采摘區、蔬菜種植區,垂釣休閑區,花卉種植區及實習種植區。目前,該示范基地,年出欄生豬1萬頭、生產沼氣28萬m3、產生沼液沼渣有機肥1700 m3、無公害小雜果50 t、蔬菜100 t。“三沼”綜合利用效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