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焦作市將水產品質量安全作為漁業發展的重要部分來抓,以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發展綠色水產品為主線,全面開展了水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活動。全市水產品質量得到了極大提高
經過幾年的發展,焦作市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5年來共抽檢樣品250多個,經水產品藥物殘留檢測,全部合格。抽樣涵蓋養殖基地所有養殖品種,包括草魚、鯉魚、鯽魚、青魚、花白鰱魚、鯰魚、鯧魚等。
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越來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法》等為我們提供了執法的充分依據。焦作市農業局在日常監管中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將目標責任層層落實,制定了《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方案》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將責任層層分解細化,與各縣(市)區漁業主管部門簽訂了水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監管責任書,明確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各地分別與養殖戶簽訂安全用藥承諾書,從源頭上嚴把安全責任關。全市建立了生產經營者責任制和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重點落實養殖生產環節質量安全監管員制度和養殖基地產品銷售可追溯制度,實行水產品質量全程化監督管理。
焦作市成立了農產品檢測中心,在武陟縣、孟州市2個省級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建立了水產品藥物殘留快速檢測室。每年制定抽樣檢測計劃,將抽樣檢測作為檢驗水產品質量是否安全的重要手段,將監管重點放在水產品養殖生產過程中,不定期開展水產品抽樣檢測。抽檢對象主要是:全市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省部級健康養殖示范場、水產苗種場等具有一定規模的水產養殖單位。商品魚上市前,全市全面抽樣檢測,經水產品藥物殘留檢測,全部合格。
開展科技宣傳培訓,普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知識,漁業從業者的素質得到明顯提高,提高水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提高了從業者的整體素質。結合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項目,開展全市漁業科技下鄉活動,使科學技術走向田間塘頭,使漁業勞動者素質有新的提高,促進水產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目前,全市累計下鄉培訓漁民3000多人次,送科技知識 500多條,發放技術資料3000多份。
加強養殖用藥培訓,指導漁民科學合理用藥,大力推廣水質改良劑、底質改良劑、微生態制劑等生物制劑在水產生產中的應用,提高生產者自覺抵制使用國家禁用藥物的行為。累計培訓人員1000多人次。
按照本地漁業發展實際情況,調整發展思路,以抓好大縣、培育大戶、調整結構、強化監管為總體目標,實施分類指導,小區域發展精品漁業,大區域發展規模化漁業的思路,適當發展特色養殖,打造優勢水產品的模式,推進全市漁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升水產品質量。
圍繞漁業轉變發展方式,追求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現代漁業的思路,實行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管理,促進水產品質量提升。一是結合武陟縣、孟州市臨近黃河且漁業資源豐富的實際情況,重點抓好武陟縣、孟州市漁業集中連片養殖業發展,提升養殖基地養殖裝備,使用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化,發展高質高效漁業,促進了沿黃鯉魚養殖向更高更深發展。沿黃漁業形成了產供銷產業鏈,年產鮮活產品9000多t,占全市產量的90%以上,產品遠銷外省。二是利用項目資金,加快了對傳統漁業養殖場所的改造升級,提升了養殖基地的管理水平和層次,實現了傳統養殖向現代養殖業的轉變。規模化的養殖基地配備微孔增氧機、投餌機、物聯網等設備,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產效率,獲得了較好的收益。
利用孟州市白墻水庫及周邊良好水域生態環境和豐富宜漁資源,建立生態漁業發展基地,打造以花鰱、白鰱等為主綠色無公害水產品,每年向社會提供優質水產品500多t,在生長過程中不投飼料、不投藥物,依靠水庫中豐富的浮游生物作為餌料。水產品質量安全綠色無公害,魚類品質好,產品遠銷外省市。引進名特優新品種,打造產品的優勢,發展壯大水產業。
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焦作市水生生物資源,建立休漁禁漁期制度,在魚類生殖期,河流水庫嚴禁進行捕撈作業等活動,并在主要河流段水庫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2億尾,補充了焦作市生物物種,保證了漁業種質資源持續穩定。加大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力度,防止濫捕濫撈、電魚、炸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違法行為。目前,全市累計張貼禁漁通告2000多份,出動執法人員1000多人次,勸離垂釣人員270人,收繳非法漁具8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