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張云杰
甘薯又稱紅薯、番薯、地瓜,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營養豐富,素有“長壽食品”之美譽,越來越被群眾所喜愛,其抗旱能力強、穩產性高、經濟效益好,逐漸成為河南省農業生產上的一種主要經濟作物,全省種植面積達到28萬hm2。腐爛莖線蟲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是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全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多年來在河南省紅薯主產區造成嚴重危害。自2013年以來,河南省每年發生面積在1.4萬hm2以上,造成經濟損失合計達到1億元,嚴重威脅河南省農業生產安全。
根據最新資料統計,2017年河南省共發生腐爛莖線蟲疫情1.4萬hm2,分布于全省9個地市的31個縣區,主要集中于許昌市、洛陽市、平頂山市、南陽市、駐馬店市等豫西、豫南丘陵山區,鄭州市、商丘市、周口市、濟源市也有零星發生。
甘薯腐爛莖線蟲病又稱糠心病、空心病,它是由莖線蟲侵染薯塊引起的。腐爛莖線蟲對甘薯的為害極其嚴重,既可以在田間造成為害,也可以在窖藏時引起爛窖,育苗時亦可造成爛床,在防治不力的情況下,產量損失率可達50%,甚至絕收。腐爛莖線蟲既可為害甘薯,也可為害馬鈴薯、洋蔥、大蒜、郁金香等作物,其寄主植物有90多種,是一種毀滅性病害。
苗床為害時,可導致薯苗矮小、發黃、稀少,莖基部出現斑駁,髓部變褐色,切口處很少或不流白漿。
莖蔓染病后,造成地上莖蔓部分變短,表皮出現黃褐色裂紋,最終導致變成褐色干腐狀,甚至主蔓枯死。
薯塊染病因侵染途徑不同,表現為糠心型、裂皮型及混合型3種癥狀。移栽時薯苗攜帶的線蟲可從莖稈部從上往下入侵,侵染到薯塊形成糠心,其表皮完好,薯塊內部呈褐白相間的干腐狀,嚴重者形成空心,敲擊內部有回聲。土壤中帶有線蟲時,線蟲從薯塊的表皮開始侵染,在表皮形成龜裂狀,導致表皮以下呈褐白相間干腐狀,裂皮型同時還會受到土壤中其他真菌、細菌的二次侵染造成腐爛。受土壤和苗期攜帶線蟲同時侵染的表現為裂皮型和糠心型兩種為害形態的混合型。
腐爛莖線蟲以卵、幼蟲、成蟲的形態在病薯中越冬,也可在土壤中以成蟲的形態越冬,也能在土壤中的雜草和真菌寄主上存活。腐爛莖線蟲有很強的生存力,其耐寒、耐干燥能力極強,在田間土壤中可存活5~7年。腐爛莖線蟲在5~34 ℃的溫度下可完成發育和繁殖,但在50 ℃左右的溫水中,95%以上的線蟲在10 min內死亡。甘薯收獲后,在窖藏時或食用前還可繼續為害。其傳播途徑主要通過被侵染薯塊以及黏附在薯塊上的泥土進行傳播,在田間亦可通過農事操作和水流傳播。
腐爛莖線蟲是全國檢疫性有害生物,未經檢疫調運種薯、種苗是違法行為。植物檢疫機構要嚴把調運檢疫關,嚴禁從腐爛莖線蟲發生地引進種薯、種苗;從病區調出甘薯必須經過檢疫,防止攜帶線蟲的薯塊進入無病區。認真執行產地檢疫規程:嚴格按照《甘薯種苗產地檢疫規程》實施產地檢疫,嚴禁在發生區繁育種薯,在育苗期、生長中期、出薯前進行現場診斷和調查,發現病薯時要及時采取檢疫措施。
1.合理輪作。甘薯與玉米、小麥、谷子等禾本科非寄主作物進行3~5年輪作倒茬。
2.大田管理。收獲時,對發現的病薯、病苗、病殘體等,應集中曬干后統一銷毀,禁止用作肥料或飼料,以減少田間病源。
3.種薯管理。收獲后要單收、單放、單窖儲藏,入窖前要對薯窖進行消毒處理,入窖后要經常檢查,及時清除病薯,保持窖內溫度在10~15 ℃,經常通風除濕,可延緩腐爛莖線蟲病在窖內的傳播。
4.育苗措施。育苗前精選種薯,淘汰病薯,并對育苗工具進行消毒處理,可在50 ℃左右的溫水中處理10 min左右,殺死種薯表皮的線蟲。
一是育苗前用辛硫磷對苗床進行消毒處理。二是育苗時每667 m2用碧護1 g對水10~15 kg處理種薯,增強種薯的抗病性,提高種薯的出苗率。三是移栽前幼苗藥液蘸根處理。用30%辛硫磷微膠囊懸浮劑或30%三唑磷微膠囊懸浮劑稀釋3~5倍,將剪下的薯苗基部插入藥液10 cm以上浸泡10 min,取出瀝干立即栽插,剩余藥液隨定根水澆下。四是對重發區,移栽時每667 m2用10%滅線磷顆粒劑1000~1500 g、10%噻唑磷顆粒劑1500~2000 g穴施,或每667 m2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250~500 mL,對水灌穴或制成毒土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