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是全國小麥主產區,豫北地區又是河南省小麥高產區。由于該地區氣候因素影響,在小麥返青拔節期至抽穗期經常遭受倒春寒的影響,嚴重發生年份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因此,了解和分析小麥倒春寒的發生狀況,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措施,對促進豫北地區小麥生產的穩步發展意義重大。
據氣象部門觀察,豫北地區倒春寒發生的時間多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此期低于0 ℃的低溫每年都有發生,個別年份3月上中旬還可能遇到低于-10 ℃的低溫。一般平原地區結束較早,山區晚霜結束期有所推遲。
春季倒春寒的為害程度主要取決于降溫幅度、持續時間及霜凍的來臨與解凍是否突然。一般降溫幅度越大,霜凍持續的時間越長,為害的情況越嚴重。
豫北地區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正值小麥拔節期至抽穗期。根據小麥的生長發育特點,小麥拔節后,幼穗發育進入雌雄蕊形成至藥隔前期,對低溫極為敏感,幼穗的抗霜凍能力也驟然下降,造成豫北地區低溫凍害經常發生,個別年份凍害嚴重。
3月上旬至4月下旬豫北地區氣候冷暖變化較大,氣溫忽高忽低,極端高溫與極端低溫不斷交替發生,使處于對低溫極度敏感階段(穗分化階段)的小麥遭受低溫凍害。
1.早熟或中熟特性的半冬性品種由于起身拔節快、穗分化進程快,其穗分化敏感期與低溫來臨時間相吻合,因此受凍害較重。如豐德存5號、西農979、鄭麥366、新麥26等。
2.抽穗偏早的弱春性品種以及抽穗較晚的冬性偏強的品種,由于在穗分化敏感期躲過了低溫影響,因此受凍害較輕。如周麥27、百農418、百農4199等。
1.土壤肥力基礎高,壯苗越冬麥田,遭受凍害較輕;弱苗麥田凍害較重。
2.在春季麥田管理中,適時進行澆水追肥的麥田凍害較輕,返青拔節期干旱缺肥的麥田凍害偏重。
3.播種時間偏早、發育進程快的麥田,播種偏晚、冬前苗小瘦弱的麥田,播種量過大且苗勢弱的麥田,凍害都發生嚴重。
4.多年旋耕、整地質量差且播種較深形成的苗情較差的地塊,凍害會偏重發生。
預防小麥倒春寒的最根本措施是培育壯苗,提高自身的抗寒、抗旱能力。要從品種、整地、播種環節抓起,做到良種良法配套。
1.選用優良品種。豫北地區宜選用高產、穩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半冬性品種,如百農矮抗58、百農418、百農4199、周麥22、周麥27等。
2.精細整地,提高播種質量。豫北地區玉米秸稈還田面積較大,且采用旋耕的方式比較多,應按照“秸稈還田必深耕的”原則,進行深耕細耙,即使采用旋耕的地塊也一定要耙好、壓實,切實提高播種質量和出苗率。
3.科學施肥。底肥做到氮、磷、鉀相配合,春季追肥以硝酸磷肥或磷酸二銨為主,盡量不要撒施。
4.適時播種。根據品種特性選擇適宜的播種期,特別是弱春性品種和春季發育快的半冬性品種要適時晚播。
5.控制播種量。在整好地的基礎上,每667 m2播種量應控制在9~12 kg,最多不能超過 15 kg。
6.抓好冬前管理。冬前小麥以營養生產為主,爭取在苗齊、苗勻、苗全的基礎上,培育壯苗,提高植株自身的抗逆及抗寒能力。
起身期每667 m2噴灑0.3%磷酸二氫鉀溶液30 kg,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寒性。
對小麥起身期畝群體>80萬的麥田,每667 m2用15%多效唑30 g或20.8%麥巨金30 mL,對水25~30 kg進行葉面噴灑,提高小麥的抗寒能力;噴灑時一定注意做到不漏噴、不重噴。
在寒流來臨前及時灌水,調節近地面層小氣候,防御凍害;若小麥早春遭受凍害,立即結合澆水追施速效氮肥。
一般莖蘗受凍死亡率在10%~30%的麥田,結合澆水每667 m2施尿素4~5 kg;莖蘗受凍死亡率超過30%的麥田,結合澆水每667 m2施尿素8~12 kg,以促高位分蘗成穗,減少產量損失。
4月上中旬的倒春寒,無法再促分蘗成穗,可以葉面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或麥鍵等,提高結實率,促進籽粒灌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