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偉 肖昕 楊思明 劉德云
(重慶北大陽光醫院 重慶 400020)
髓質海綿腎屬于臨床較為少見的先天疾病,發生率低,該類患者容易伴發腎結石,臨床典型癥狀為腎絞痛、發熱等,但對于髓質海綿腎伴多發腎結石患者的臨床治療意見至今仍然尚未統一[1]。采用經尿道逆行性輸尿管軟鏡治療方案有著微創、安全的優勢,在臨床中應用較多,為探究其價值,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收治采用該術式治療的髓質海綿腎伴多發腎結石患者臨床資料,評估了其治療情況,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髓質海綿腎伴多發腎結石患者計12例,該12例患者中,男3例,女9例,年齡28~63歲,均數(65.8±12.5)歲,均伴有腎臟多發結石,結石數量在3枚以上,4例患者合并輸尿管結石,結石大小在5~12mm,病程1~14年,均數(4.36±1.52)年。典型癥狀為腰痛、反復泌尿感染等。納入患者均經泌尿CT、腹平片等檢驗確診,CT可見多發密集高密度影,排除合并其他重大臟器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經尿道逆行性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進行治療。術中取截石位,全麻,常規消毒劑,在輸尿管鏡直視下順著尿道達到膀胱,而后置入斑馬導絲達到輸尿管上端,順著導絲置入軟鏡引導鞘,而后完成軟鏡的置入,并對患者的腎盂進行觀察,了解結石的分布情況以及大小。而后沿著輸尿管軟鏡的工作通道置入鈥激光光纖,頻率設定為20~30Hz,單發能力控制為0.6~1.0J,直視下完成碎石操作,而后在對碎石進行粉末化處理。對較大結石,則使用三瓣套石籃進行清除,并對腎盂以及腎盞等進行觀察,待清理完畢后退出,并留置雙腔導尿管[2]。兩組患者均隨訪6月。
(1)分析治療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2)對比治療前后腰痛、尿頻尿急癥狀的改善情況以及整體評分。其中整體評分分別從癥狀、自我評價以及生活質量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整體情況越好[3]。
所有數據資料均在Excel預處理的基礎上,采用SPSS21.0軟件包進行處理分析,設定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該12例患者均手術成功,手術時間為(51.82±15.64)min,住院時間均數為(2.49±0.74)d,術后1月拔除雙J管,未見并發癥。
治療后患者腰痛率為0.00%(0/12),明顯低于治療前58.33%(7/1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2.346,P=0.000)。治療后患者尿頻尿急率為0.00%(0/12),明顯低于治療前25.00%(3/1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8.571,P=0.000)。治療后患者整體評分為(6.51±1.53)分,明顯高于治療前(3.58±0.92)分,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6852,P=0.0000)。
髓質海綿腎屬于先天性腎病,典型病理表現為腎小管發育異常、缺陷,常伴隨尿液酸化異常的問題,發生腎結石的幾率較高,且在治療后容易復發,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存在嚴重的不良影響。而對于本病,臨床曾多采用體外沖擊波碎石方案,但在腎結石較大時,需要多次碎石,且容易出現碎石不徹底的問題,故療效并不理想。而在采用經皮腎鏡治療時,其具有高效、安全等優勢,尤其在較大結石(結石直徑在20mm以上)的清除上,效果極佳,但該術式在臨床應用中也存在顯著的缺點,即為侵入式治療方案,仍然伴隨出血問題,且會導致腎臟損傷,而考慮到該類患者的腎結石極容易復發,且該術式治療醫療成本較高,故仍然有必要探究更為恰當的治療方案。經尿道逆行性輸尿管軟鏡治療方案則具有清石率高、可重復、安全等優勢,且在多發性結石以及大結石的清除上均有較好方法,可進行多期治療[4]。而在該術式臨床應用中,考慮髓質海綿腎患者的結石分布相對較為分散,在治療時需要反復撬動,故可通過自然腔道進行,利用軟鏡的彎曲實現對結石的有效清除,且該術式也能夠較好的發現腎盞內所隱藏的結石。另外使用該術式在操作的過程中,無需反復的更換患者的體位,能夠緩解患者的不適感,有助于進一步降低手術的風險。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手術成功,手術時間為(51.82±15.64)min,住院時間均數為(2.49±0.74)d,術后1個月拔除雙J管,未見并發癥,代表該術式安全可靠。治療后腰痛率、尿頻尿急率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整體狀態評分高于治療前,差異顯著(P<0.05),則代表其療效理想。
綜上所述,對髓質海綿腎伴多發腎結石患者采用經尿道逆行性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治療療效理想,安全可靠。但本次觀察例數較少,還需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