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士亞 李暉(通訊作者)
(1武警云南總隊醫院麻醉科 云南 昆明 650111)
(2昆明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 云南 昆明 650225)
小兒因年齡小,抵抗力差,故對手術麻醉要求高于成年人。當前,臨床常用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喉罩麻醉,其中氣管插管麻醉需要將導管經口插入,誘發系列并發癥,影響術后康復[1]。而喉罩麻醉則經患兒咽喉腔麻醉,并使用氣囊封閉喉咽腔和食管,效果顯著。下面,本文將我院2015年5月—2018年2月手術患兒78例作為對象,探討了兩種麻醉方式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從我院手術患兒中抽取78例,選至2015年5月—2018年2月,隨機分成兩組:38例對照組中,女16例(42.1%),男22例(57.9%),年齡1~10歲,平均(4.9±0.6)歲;體重18~52kg,平均(35.6±4.5)kg。40例實驗組中,女18例(45.0%),男22例(55.0%),年齡2~11歲,平均(5.0±0.5)歲;體重18~53kg,平均(35.7±4.6)kg。78例患兒均手術治療,家屬簽訂知情意向書。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可比較。
患兒手術前,均監測心率和血壓,肌肉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鈉,劑量分別為0.02mg/kg、2mg/kg。對照組采用氣管插管麻醉,具體操作:使用咪唑地西泮、氯胺酮麻醉誘導,劑量分別為0.1mg/kg、2mg/kg,氣管插管前肌肉注射羅庫溴銨,保證插管順利。插管結束后,用呼吸機維持通暢呼吸。同時,用七氟醚吸入麻醉,結合患兒情況維持麻醉深度。實驗組的誘導方式同對照組,吸氧2~5min后,根據患兒情況選擇喉罩,確保患兒自主呼吸。
(1)統計兩組患兒的麻醉效果,標準:鎮痛效果顯著,肌肉松弛良好,術中未出現心率、血壓升高的現象,表明麻醉顯效;鎮痛效果良好,術中心率、血壓升高,并出現輕微的體動,表明麻醉有效;未符合上述標準,表明麻醉無效。(2)統計兩組患兒的拔管時間、清醒時間。(3)統計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咽痛、喉痙攣、嗆咳、聲音嘶啞。
采用統計軟件SPSS18.0分析數據,麻醉效果、并發癥屬于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拔管時間、清醒時間屬于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P<0.05,差異顯著。
分析得知,實驗組麻醉顯效17例,有效22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7.5%。對照組麻醉顯效12例,有效19例,無效7例,有效率為81.6%,差異顯著(χ2=5.367,P=0.021)。
分析得知,實驗組拔管時間(15.52±7.32)min,清醒時間(50.43±20.39)min。對照組拔管時間(38.01±16.49)min,清醒時間(120.62±33.91)min,差異顯著(t=7.852,P=0.001;t=11.143,P=0.001)。
分析得知,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包括咽痛1例,喉痙攣1例。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7%,包括咽痛3例,喉痙攣2例,嗆咳2例,聲音嘶啞1例,差異顯著(χ2=5.616,P=0.018)。
氣管插管麻醉是一種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是由于患兒舌體長、頭部大、頸部短,增加氣管插管難度。而且,操作不當還會損傷聲帶、喉部組織等,影響手術安全性。喉罩麻醉是近年新型的麻醉方法,操作簡便,穩定可靠[2]。和氣管插管麻醉相比,喉罩麻醉對麻醉的要求比較低,只需暴露部分聲門就能操作。同時,還能減少血流動力學異常給機體帶來的影響,預防術后咽痛、嗆咳、喉痙攣等并發癥的發生。報告顯示,盡管喉罩麻醉具有顯著的麻醉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封閉喉口,增加反流、誤吸的發生風險[3]。因此,需要結合患兒情況選擇麻醉方式。
本研究中,實驗組實施喉罩麻醉,對照組實施氣管插管麻醉,結果顯示,實驗組麻醉有效率為97.5%(39/40),比對照組的81.6%(31/38)高,差異顯著(P<0.05),說明,喉罩麻醉能提高小兒麻醉的安全性。從拔管時間、清醒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上,兩組也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在小兒手術麻醉中使用靜脈復合麻醉誘導,便于置入喉罩,且不進入患兒氣管,無需肌肉松弛類藥物輔助,對呼吸、脈搏等影響輕微,故而可以縮短拔管時間、清醒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徐勇[4]報告相似。
綜上,在小兒麻醉中實施喉罩麻醉效果確切,可縮短拔管時間,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