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院急診科 四川 廣安 638000)
在心肺復蘇中,給予相應的有效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加快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1]。為了探究急診護理干預在心肺復蘇當中的應用效果,本文對2017年6月—2018年11月期間的68例心肺復蘇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與急診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進行簡要的探究和分析。
從本院于2017年6月—2018年1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所有行心肺復蘇的患者當中選取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的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在34~76歲,平均(58.63±5.21)歲;在觀察組中,男22例,女12例,年齡在35~78歲,平均(59.67±5.5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接近,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臨床研究經醫院醫學研究倫理學會的批準。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的病情發展狀態和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測,對患者實施心電監護和用藥指導。
1.2.2 觀察組
1.2.2.1 氣道護理 心肺復蘇搶救過程中,需要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處理,為了避免患者氣管氣道感染,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的規程進行氣管插管操作,然后采用牙墊寸帶固定插管,避免患者將插管咬偏或者發生移位;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后,護理人員要定期巡視檢查,采用呼吸機濕化器對氣管進行濕化,保證氣管插管的足夠濕潤;在給患者使用低壓氣囊時,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狀況合理實施放氣頻率,避免患者出現誤吸和反流現象。護理人員要保證患者在心肺復蘇期間呼吸道的通暢,采用叩背、吸痰等方式幫助患者排痰,對患者的意識、瞳孔進行嚴密監測和觀察。
1.2.2.2 心理護理 在患者恢復意識后,為了進一步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降低患者致殘率,護理人員要及時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進行觀察和評估,根據患者的具體心理狀態、情緒和精神狀況實施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心理護理干預,顯著有效的緩解和減輕患者的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和情緒,幫助患者穩定自己的情緒。將患者發病的原因、發病的機制、心肺復蘇的目的、心肺復蘇的操作、實施心肺復蘇后的預后以住院期間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詳細詳解給患者及其家屬,改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認知度的同時,幫助患者以平和、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
1.2.2.3 環境護理 從環境方面來看,一方面,護理人員要為患者提供舒適、干凈、整潔的病房環境,保持病房內適宜的溫濕度和清新的空氣;另一方面,護理人員要定期對病房內的醫療設備、器械以及空氣進行殺菌消毒,避免患者在住院期間出現感染的情況。
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動脈血壓和心率進行觀察對比。護理總有效率包括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患者身心平穩;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明顯的改善,患者的身心存在略微波動;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和身心狀況均無變化,出現心搏二次停止[2]。
用SPSS21.0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若P<0.05,則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顯效的有25例,顯效率為73.53%,有效的有8例,有效率為23.53%,無效的有1例,無效率為2.94%;在對照組中,顯效的有15例,顯效率為44.12%,有效的有10例,有效率為29.41%,無效的有9例,無效率為26.47%;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7.06%,對照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為73.5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觀察組的動脈血壓為(6.12±2.39)kPa,心率為(40.19±1.23)次/min,對照組的動脈血壓為(6.15±2.42)kPa,心率為(41.23±1.25)次/min;兩組患者的動脈血壓和心率沒有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動脈血壓為(9.05±3.21)kPa,心率為(102.14±9.82)次/min,對照組的動脈血壓為(7.27±2.63)kPa,心率為(85.36±8.24)次/min;觀察組的動脈血壓和心率均比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患者心肺復蘇期間,給予患者相應的急診護理干預,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心電監護、腦復蘇護理、氣道護理,同時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和環境干預,達到加快促進患者病情康復的效果。
從上述結果中可以明顯的看出,經過護理后,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動脈血壓和心率也比對照組高,與同類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心肺復蘇患者實施相應的急診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明顯改善患者的動脈血壓和心率,值得在臨床中進行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