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晨 佘子娟
(南京市醫(yī)科大學附屬婦產醫(yī)院<南京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 南京 210004)
病人51歲,發(fā)現(xiàn)盆腔包塊三年余,體重減輕三月余,門診擬“卵巢惡性腫瘤待排”收入院。近兩年余覺精神較前略萎靡,感乏力,偶有下腹隱痛。2018年8月,外院B超:盆腔占位,盆腔積液。CA125:246U/ml,CA153:176.9 U/ml。既往月經規(guī)則,量中,無痛經,近兩年月經稀發(fā)。LMP:2018-02,2-0-3-2(兩子)。無高血壓、糖尿病、腫瘤遺傳史。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及術前準備,于9月,在全麻下行經腹全子宮切除術+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根治性切除術+闌尾切除術+大網(wǎng)膜切除術+經腹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術+腹膜活組織檢查。術中病理提示 :輸卵管癌。病人術后二日出現(xiàn)中度腹脹,肛門無排氣。
術前禁食禁飲期間給予病人護理措施:①手術等待期間,指導病人臥床休息,減少能量消耗;給予靜脈補液,防止出現(xiàn)低血糖癥狀。②安慰病人,減少焦慮情緒。
術后病人持續(xù)給予禁食禁飲,極易導致電解質代謝異常[2]。術后禁食期間給予護理措施:做好口腔護理。黃瓜片口含外敷,使用匯含口泰噴霧或漱口,給予口腔護理2次/日。②做好病人基礎和生活護理。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及時更換衣物。③了解病人血清鉀濃度,禁食期間遵醫(yī)囑補鉀。正常血清鉀濃度在3.5~5.5mmol/L,體內鉀代謝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要排除一部分,故臨床上為維持鉀平衡,應對不能進食的人補鉀[3]。術后禁食禁飲,每日靜脈補鉀4.5g(5%GS500ml+氯化鉀1.5g),尿量正常(30ml/h以上)。術后四日病人可經口進食,改為口服補鉀。④準確記錄24h出入量。根據(jù)2015外科病人圍手術期液體治療專家共識,發(fā)熱病人體溫每升高1℃,非顯性失水每小時增加0.5~1.0mL/kg[4]。病人術后二日14:00至22:00期間,體溫波動于38.4℃至38.7℃之間,經計算病人當天因發(fā)熱丟失約300ml汗液。⑤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禁食禁飲必要性,取得配合。
①鼓勵病人早期下床活動。術后并發(fā)癥會嚴重影響病人恢復,早期下床活動,可減少并發(fā)癥,利于病人恢復[5]。手術當日給予病人術后回室2小時行肢體被動運動,上肢及踝泵運動,術后回室6小時后每2小時翻身一次;術后一日,協(xié)助病人以坐床邊、下床、繞床活動為主,5~10分鐘一次,每日2~3次,循序漸進。
②動態(tài)觀察病人術后胃腸功能。
③盡早經口進食。術后四日病人胃腸功能恢復遵醫(yī)囑恢復進食,護士根據(jù)病人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制定飲食計劃。保證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約為2g/kg,同時鼓勵病人進食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每日飲水1500ml。
④提高病人舒適度。
⑤每晚協(xié)助病人溫水足浴,促進血液循環(huán)。
⑥順時針按摩病人腹部,促進腸蠕動,按摩時避開引流管及傷口。
⑦采用中醫(yī)耳穴埋籽法,指導病人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1~2分鐘。
⑧開塞露灌腸。開塞露系用50%甘油或山梨醇制成,藥物進入直腸后,給腸腔一定壓力,機械性刺激直腸平滑肌,放射性引起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和肛門括約肌收縮,增加腹壓,使糞便排出[3]。采用刺激性最小的溫生理鹽水把濃度高的開塞露原液1∶1稀釋,減少藥物高濃度持續(xù)刺激直腸導致患者產生里急后重,同時對腸道形成一定的腸腔內壓力,又能夠有效刺激腸壁蠕動[6],灌腸后病人肛門排氣。
⑨規(guī)范疼痛管理,指導病人正確使用鎮(zhèn)痛泵。指導家屬分散病人注意力,減少術后疼痛呻吟吞咽空氣。
按照輸液原則進行輸注,先糖后鹽,先晶體后膠體,氨基酸及脂肪乳夜間輸注,白蛋白下午輸注,提高藥物利用率。禁食期間嚴格控制輸液滴速,勿忽快忽慢,護士結合病人心肺功能和尿量進行評估,若補液過程中病人尿量達不到30ml/h,及時匯報醫(yī)生,給予相應處理。
婦科腹部手術后病人由于禁食長時間的輸液,加上病情折磨,做好病人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提高其治療依從性[7]。由責任護士結合病情跟病人和家屬談心,給予生活上關心及健康指導,消除病人焦慮、恐懼心理。
注意休息,適當運動;術后2個月內避免加重盆腔充血的活動,注意個人衛(wèi)生,禁性生活、盆浴3個月;定期復查,術后遵醫(yī)囑化療。加強營養(yǎng),少食多餐,5~6餐/日,多食高纖維素食物,保持排便通暢。
輸卵管癌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中非常罕見的惡性腫瘤,病因未明且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和可靠的診斷方法,術前診斷率較低。病人因恐懼等因素拒絕留置胃管,不愿配合,因此在今后工作中,針對此類病人應提高整體護理能力,加強與病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對于促進癌癥病人恢復、提高癌癥病人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