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成都市溫江區人民醫院檢驗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補性質的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組成數人一圈的活動團隊,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活用科學統計工具及品管手法,來解決工作現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1]。它是一種比較活潑的品管形式。目的在于提高產品質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品管圈作為一種加強管理的手段,廣泛用于醫院管理的很多方面[2]。為了加強管理,本院檢驗科于2018年4月成立了“提高血培養陽性率”品管圈小組,在全體全員的共同努力下,顯著提高了血培養標本送檢陽性率,現將品管圈的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以成都市溫江區人民醫院2018年1月—8月患者送檢的2152瓶血培養標本的培養情況作為品管圈活動前組,2018年9月—12月患者送檢的1154瓶血培養標本的培養情況作為品管圈活動前后組。
1.2.1 成立品管圈 品管圈由檢驗科質量與安全管理小組共計10人組成,選定科主任為圈長。
1.2.2 主題選定 圈員通過頭腦風暴指出目前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3],隨即列出了,“提高檢驗結果準確性”,“降低不合格標本退單率”,“降低標本分析前錯誤率”,“提高血培養陽性率”4個備選主題,然后以評價法進行主題評價,從重要性,迫切性,上級政策,圈能力四個方面進行打分,票選分數分為三個等級:5分,3分,1分,結果為“提高血培養陽性率”得分164分,為順位第一,最終圈員們選定評分最高的“提高血培養陽性率”作為此次品管圈活動的改善主題。
1.2.3 擬定活動計劃制定甘特圖 召開品管圈會議,以周為單位按時間順序制定活動計劃,圈員參與討論,明確分工,確定每一步的負責人,保證計劃順利實施。
1.2.4 現狀把控 梳理與主題相關的流程:(1)醫生根據病人情況下醫囑,開具檢驗單;(2)護士獲取檢驗單后采集病人標本,送到檢驗科;(3)檢驗科接收臨床送檢標本后進行處理。數據統計:應用LIS系統統計我院2018年1月—8月期間血培養數據,最后得出:2018年1月—8月期間我院臨床送檢血培養總瓶數2152瓶,血培養陽性瓶數151瓶,血培養陰性瓶數2001瓶,陰性率為92.98%,陽性率為7.02%。
1.2.5 目標設定 活動前血培養陽性率為7.02%,確定品管圈活動目標值是將血培養陽性率提高至12%[4],需要改善的幅度為4.98%
1.2.6 解析目標 運用魚骨圖分析影響血培養陽性率的原因[4],分別從人員,設備,環境,法規4個方面分析原因,得到的原因有儀器電壓不穩,人員工作強度大,人員責任心不強,人員不重視規范,科室制度不完善,人員相關知識匱乏等,最終通過全員分析討論,在人員因素中找到了2個主要原因,分別為相關知識匱乏,不注重規范。
1.2.7 擬定對策 根據繪制的魚骨圖分析找到影起血培養陽性率不高的原因后,制定相應的對策:(1)加強對臨床醫生和護士的培訓和考核,要求醫生重點掌握血培養送檢指針及相應血培養套數;護士重點掌握血培養采血操作流程,嚴格掌握采血時間和采血量,注重對皮膚的消毒和培養瓶的消毒。(2)當臨床科室到檢驗科取血培養瓶時,向臨床人員講解血培養瓶的消毒步驟,同時向科室發放《檢驗科血培養采集注意事項通知單》,方便臨床學習查驗,做到規范操作。(3)加強檢驗科人員培訓,要求檢驗科人員收到臨床送檢標本后及時在LIS系統上簽收,對送檢的相應培養瓶嚴格消毒后及時上機培養。(4)圈長——科主任定期到臨床科室查看血培養標本采集的規范性,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與臨床科室溝通,如同一問題多次發現,則及時組織臨床人員再次培訓考核,對于考核不合格者將在科內進行通報批評。
通過2018年9月—12月的改進,我院血培養標本陽性率由7.02%提高至了12.5%,改善值為5.48%,達到了預期要求,效果顯著。品管圈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團結協作的平臺,發散思維,提高了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大家的工作責任心。
繪制雷達圖,從榮譽感,自信心,溝通與協調能力,面對問題的能力,責任心,積極性,團隊凝聚力,和諧程度8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通過此次品管圈活動,全體圈員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這次品管圈主題設定合理,擬定計劃周密,原因分析恰當,對策制定完善,實施順利,效果顯著。圈員們自我啟發與相互啟發,共同學習和實踐品管方法,發現,討論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員工進行品管手法的培訓教育,使改善工作變成一種工作習慣,并提供展示個人才能和價值的平臺,在改善過程中顯現成果,讓員工們享受到品質改善的成就感,最終達到提升醫療質量,降低醫療管理成本,提高醫療服務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