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貴州省普安縣人民醫院 貴州 普安 561500)
其醫療廢物就是指醫療機構在治療、預防、保健和其他有關的活動中形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有感染性、毒性或其他危害性的廢物。自“非典”流行后,新頒布的《傳染病防治法》及《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法規的執行,導致相關人員對醫療廢物對人體的健康和環境產生的危害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因此本文旨在更加深入的對基層醫療廢物進行管理、規范處置,完善對策提供依據。本文通過對20家基層醫療機構的監管現狀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對7家鄉鎮的衛生院及13家村衛生室作為調查對象。
通過到現場進行查看、查閱資料等方法。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廢物分類目錄》中的規定對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是否正確的分類、包裝、運送、移交,醫療廢物的暫存地和存放的時間,及對相關人員的培訓等進行調查分析。
2.1.1 管理的制度不完善:雖然所有的調查對象均制定了相關的管理政策,但落實不到位,職責不明確,部分人員對各環節的形式不了解。主要都是由保潔人員來負責,保潔人員流動性大,多數來自農村,知識水平低,接受適應能力慢,并對這種造成人體或社會危害的醫療廢物不是很清楚。導致缺乏該方面的管理知識和技能,促使醫療廢物和生活垃圾造成混放。
2.1.2 缺乏管理意識:發現大多數醫療機構都沒有做到及時產生的醫療廢物進行收集,并通過不同的類別完成分類,且使用防滲漏、防破裂、防穿孔,銳器盒應為硬制材料,防穿透的專門的包裝物或者容器,還要有明顯的警示標志及說明。各衛生院大多能將醫療廢物放在專用容器內,由于這種專用收集器屬一次性物品,費用較高,因此一些醫療機構把廢物直接用醫療垃圾袋裝,導致處理的過程中極易被污染過的針頭弄傷。并且沒有意識到若醫療廢物管理的不當會造成傳染性疾病的產生和傳播,還會造成醫源性感染的出現。
2.1.3 基本的處置設施不到位:所有調查的基層醫療機構7家鄉鎮衛生院設置了醫療廢物收集的暫存場所,但普遍建筑相對簡陋、沒有照明的裝置、通風效果差、沒有明顯的警示,有2家是無頂垃圾棚,未上門鎖,缺乏醫療處置方面的設施主要包括垃圾袋的顏色不明確、沒有專門的收集器、沒有醫療廢物的暫存場所。因醫療廢物的產生量相對較少且沒有規律,導致貯存的時間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處理。
2.1.4 培訓不到位:一些相關人員及清潔人員的培訓不夠,對醫療方面的管理和規范不了解。清潔人員不長期固定,對系統性感染方面的知識和醫療廢物的認識不夠,被污染了的針頭扎傷也不會處理和上報。
2.2.1 衛生監督部門應加強管理:加強監督和指導,加大相關法律的執行力度,嚴格對醫療廢物進行檢查監管。各醫療機構可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訂相關的管理制度和對策,使醫療廢物工作更好完成,還可通過制作廢物管理考核的評分表,定期的進行檢查或隨機抽查的形式來對各部門制度執行的情況完成監督和檢查,將考核的結果進行評比來達到持續完善的效果。
2.2.2 強化管理:各相關醫療機構應該規定出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理有關的政策,及發生意外事故時的應急方案;特別設定監控部門或專門負責的人員,主要承擔檢查、督導、指導等管理職責。
2.2.3 加強培訓和防護:相關的醫療機構要制訂對應的醫療廢物管理培訓方案,加強該方面管理意識,把該項任務作為防治傳染病的一項重要工作重視起來。通過聘用一些專業的技術人員來對醫護人員、村衛生員、清潔工和其他的相關人員完成相關知識的培訓,清楚自己在醫療廢物這方面管理中的職責、工作和權利,將規范化管理改變成自覺參與完成的形式。同時配有必需的防護工具,并定期的健康檢查,加強相關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
2.2.4 對醫療廢物的暫存地點進行規范化的建設:規定將感染性醫療垃圾用黃色和生活性垃圾用黑色的垃圾袋進行裝置,嚴格規定各部門對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并有明顯的警示標識、嚴密的裝置、封閉式運輸、禁止遺散和泄漏。尖銳的儀器要嚴格的裝入標損傷性廢物警示的一次性專用容器內,警示標識務必醒目,易于工作又滿足流程,確保封閉,防止外漏。對使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等及時的進行銷毀,并放入相應顏色的處理袋中。各部門的醫療廢物每天按照指定的時間送至廢物的暫存地完成一系列的工作,暫存處的相關負責人按照儲備的標準和廢物的分類將其安全的完成放置,并做好各項的防護工作,避免出現醫源性傷害。
通過對20家醫療機構現場進行查看的方法進行調查的結果發現,在一些基層的醫療機構對于醫療廢物監管方面仍存在著大量的問題,本文就詳細的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做好醫療廢物的監管工作,能夠有效的提高醫療機構的環境質量及保證人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