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魯晶
環境條件。養殖區選擇在大潮汛低潮時水深為5~25米,流速10~40厘米/秒,養殖期間水溫5~28℃,海區鹽度25~33,透明度大于0.6米的海域。
養殖設施。由浮綆、浮漂、固定橛、橛纜、養殖籠等部分組成。嚴禁使用有毒材料。
設施設置。規劃海區并確定位置,留出航道,行向與流向成垂直,行距10~20米。籠間距為0.5~0.7米,一根60米的浮綆掛80~100籠。
養殖水層。養殖籠最上層距水面1~1.5米。
養殖密度。每667平方米放養規格1.5~2.0厘米的苗種10萬粒(航道等空置水面積計算在內);直徑30厘米養殖籠每層25~35粒。
苗種來源。苗種來源于國家(省)級原良種場或者具有省廳頒發的苗種生產許可證的正規廠家。
生態養殖模式。適宜于海帶筏式養殖的海區,進行筏間養或區間養或輪養。養殖區海底可適當底播刺參、魁蚶等經濟海產品苗種,底播前應對海區底部進行清除敵害。
日常管理。清除敵害生物和附著物。及時刷洗清除敵害生物,查清種苗暫養海區的藤壺、牡蠣等的產卵和附著時間及其幼蟲垂直分布和平面分布,盡量避開藤壺和牡蠣附著高峰期進行分袋倒籠等生產操作。
調節養殖水層。附著物大量附著季節,應減小浮力,適當下降水層;大風浪來臨前,應將整個筏架下沉,以減少損失。隨著扇貝的生長,體重增加,應及時增補浮漂,防止筏架下沉,使浮漂保持在水面將沉而未沉狀態。
應急處置。當毗連或養殖海區有赤潮或溢油等事件發生時,應及時采取有力措施,避免養殖區扇貝受到污染。如果養殖扇貝已經受到污染,應就地銷毀,嚴禁上市。
海區自然環境條件。潮流通暢,流速在17~42厘米/秒,受大風浪影響較小。海區無污染,餌料豐富,透明度3~6米,周年鹽度變化較小,鹽度在28‰~31‰;敵害生物較少,水深一般在12~15米。海區底質為泥沙底質。周年以5~23℃范圍為宜,夏季最高水溫≤25℃。養殖海區冬季不結冰。pH 值在8.1~8.3。
扇貝養殖單位一般采用:聚乙烯浮橛綆,直徑1.8~2厘米(2500~3000支單絲),浮綆長為60米,橛綆長度約為水深的2.5~3倍。聚乙烯吊繩為240~300支單絲,長度為4~6米,木橛長1.5~2.0米,頂部直徑為14~16厘米,養成籠為聚乙烯線3×4和3×5兩種,網眼大小2~2.1厘米,每個養成籠為8層。扇貝的生長速度是隨水溫的變化而異。水溫在15~25℃時,櫛孔扇貝生長速度最快。每年有2 個適溫期,5~7 月是第一適溫期,9~11月是第二適溫期。櫛孔扇貝在第一適溫期,平均月增殼高0.8~1厘米;第二適溫期,平均月增殼高0.6~0.8厘米。因此,在扇貝養成生產中分苗工作要抓在快速生長期之前。
放苗密度及時間。扇貝養殖合理的布苗密度是櫛孔扇貝高產高效的重要技術環節之一。每層放養30~35粒為宜。貝苗運到后應立即分苗、裝籠,盡量減少干露時間。
調節養殖水層。櫛孔扇貝換季養成需要越冬,因此冬季水溫低于5℃時,可將扇貝籠沉到5~6米較深水層中養殖,使其安全越冬;春季和秋季(水溫10~23℃)可將扇貝籠提升到3~4米水層進行養殖,這兩個季節上層水溫適宜,餌料豐富,有利于扇貝生長。
日常管理。經常檢查養殖筏架、吊繩、浮力、網籠、墜石、結扣松緊等方面是否安全可靠,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夏季附著生物繁殖高峰時,要加長吊繩避開其附著水層。及時洗涮網籠,每1~2個月要洗涮1 次,涮籠的目的是清除附著物和浮泥,保持網眼不阻塞,流水暢通,增加扇貝濾食量,促進扇貝快速生長。當網籠附著大量的貽貝、牡蠣、雜藻等生物時,洗涮又困難,應采用倒籠的方法解決。倒籠是徹底清除附著物的有效措施。經常檢測扇貝生長發育情況,如發現貝殼內面呈黃褐色,貝殼邊緣欠缺不全,外套膜向里萎縮,或者已過生殖季節,但腹脊內仍殘留較多的生殖腺,說明扇貝處于病態,要盡快查清原因,如密度過大所致,應立即分籠疏養。
收獲。秋季放苗的櫛孔扇貝養成至翌年6 月后即可全部收獲。
養殖器材的選擇。櫛孔扇貝是附著生活的貝類,選擇器材就要有足夠的附著面積,要求附著面粗糙些,有利于附著。扇貝是濾食性動物,因此對器材要求透水性能好,在單位時間內流過網籠內的水體多,相對帶進的餌料生物就充足。選擇器材要輕便,易于海上操作,要堅固、耐用、價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