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國 顧宗福 仲 嘉 顧立丹
(1 江蘇省常熟市尚湖鎮農技推廣服務中心 215554;2 江蘇省常熟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 215500)
“甬優1540”是由浙江省寧波市種子公司選育的雜交水稻新品種,于2015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2015040)。“甬優1540”在江蘇省常熟市作單季晚粳稻種植已有多年,具有產量超高、米質優等特點,深受廣大糧食規模經營戶的歡迎。為促進“甬優1540”進一步推廣種植,筆者依據多年的種植經驗,在介紹其特征特性的基礎上,對其綠色栽培技術進行總結和介紹,以供廣大種植戶參考。
“甬優1540”屬秈粳雜交晚稻品種,在常熟市作機插栽培一般于5月下旬播種,10月底至11月初成熟,全生育期158 d 左右,熟期適宜。
該品種株高適中,株型緊湊,莖稈粗壯,分蘗力中等,抗倒性較好,成熟期青稈黃熟,谷粒金色黃亮,熟相較好。
“甬優1540”在常熟市種植,一般每667 m2產量為750 kg左右,萬畝豐產方典型田塊的每667 m2產量達800 kg 以上。該品種是典型的大穗型品種,具有穗大粒多、結實率高等優點。據多年種植統計,其產量結構為:每667 m2有效穗數15.5 萬~17.5萬穗,每穗總粒數220~250 粒,結實率84%左右,千粒重24 g 左右;平均每667 m2產值為2 300 元左右,產值與效益均十分理想。
“甬優1540”米質較優,其整精米率70.2%,長寬比2.3,堊白粒率18%,堊白度3.0%,膠稠度75 mm,直鏈淀粉含量14.3%[1],品質達到部頒優質食用稻品質三等標準。該品種稻米外觀透明漂亮,腹白較少,煮飯較柔軟,口感好,煮粥粘稠不散粒。該品種在大米市場上價格競爭力較強,具有質優價廉的優勢,深受廣大糧食規模種植戶和稻米企業的青睞。
常熟市水稻種植中機插普及率高,目前已普遍采用機械化流水線育秧技術,可達到精準、精量、稀播的效果,以節本培育適齡壯秧[2]。“甬優1540”在常熟市種植一般每盤播種量為露白的濕谷100~120 g,每667 m2大田用種量為干谷1.75 kg 左右。
2.2.1 適時適齡移栽
適時適齡移栽能縮短田間緩苗期,促進水稻早醒早發[3]。“甬優1540”在常熟市的適宜移栽期為6月10 日—20 日,移栽時秧齡為15~20 d,秧苗具3.5~4.0 葉,苗高 13~18 cm。
2.2.2 合理密植
“甬優1540”穗型較大,在常熟市種植時,為攻大穗、創造合理的基本群體,可通過調整常熟市推廣應用的高速乘坐式插秧機的穴數和苗數來確定基本苗數,一般每667 m2移栽密度為1.4 萬~1.6 萬穴,每穴栽插2~3 苗,每667 m2基本苗數為4 萬苗左右。
2.2.3 薄水淺插
由于機插稻秧齡短、苗小,要求薄水淺插。一般移栽時掌握田間有1~3 cm 的薄水層,插秧深度掌握在秧苗泥塊入土2 cm 左右為宜,達到不漂不倒、深淺適度。
2.2.4 查苗補缺
水稻移栽后若出現缺棵、漏插,應及時查苗補缺,保證達到缺穴率小于3%的要求。
“甬優1540”在常熟市種植,整個生育期每667 m2施用純氮總量為18~20 kg,施肥策略為“前重、中控、后足”,且要做到精準施肥、氮磷鉀肥搭配施用,從而為足穗、大穗創造條件。
2.3.1 施足基肥
常熟市水稻田一般前茬小麥秸稈全量還田,基肥以施用速效銨態氮肥為主,一般每667 m2施40%(15-10-15)測土配方復合肥15 kg 或45%(15-15-15)高濃度復合肥15 kg 和17%碳酸氫銨30 kg[3],基肥于翻耕滅茬前施入。
2.3.2 普施分蘗肥
分蘗肥一般在水稻移栽后結合化學除草施用,最好分2 次施用,第1 次在移栽后2~4 d,每667 m2用17%碳酸氫銨15~20 kg 或46%尿素7.5 kg拌除草劑施用,施后保持淺水層3~5 d,以確保除草效果;第2 次在移栽后10~15 d,每667 m2施46%尿素5 kg 左右,以促水稻早發早分蘗。
2.3.3 重施孕穗肥
施用孕穗肥可促進水稻幼穗分化,是攻大穗、增粒數的重要措施[3]。孕穗肥施用時間主要依據葉齡余數和葉色褪淡程度兩個指標,并要在8 月上旬根據大田水稻生長情況而定,早褪淡早施,晚褪淡晚施。為減輕勞動強度、降低人工成本,“甬優1540”在常熟市種植時,孕穗肥可促保兼顧,一次性施用,即當葉齡余數為2.5 葉(8 月5 日左右)時,可每667 m2施46%尿素10 kg 加45%高濃度復合肥10~15 kg,或每667 m2施46%尿素12.5 kg 加60%氯化鉀10 kg。
2.4.1 前期移栽和分蘗期薄水、活水勤灌
移栽時要做到薄水栽插,田間水層保持在1~3 cm;移栽后淺水護苗活棵,水深保持在苗高的1/3或1/2處[3]。針對目前常熟市小麥秸稈還田量多的情況,“甬優1540”種植時更要注重應用移栽醒苗后適當脫水露田2~3 d的水漿管理技術,以利于通氣解毒促發根、早醒早發棵。分蘗期薄水、活水勤灌,以促分蘗,力爭早發早夠苗。
2.4.2 中期早、多、輕擱田
當在田總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90%時開始脫水擱田控苗,時間約在7 月上中旬,擱田堅持“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的原則,做到早擱、輕擱、分次擱,切忌一次重擱。到7 月下旬植株基部節間開始伸長時,加重擱田程度,8 月上旬逐步擱至田中不陷腳、田邊現裂縫、葉色褪淡為止,以控上促下、強根壯稈,為后期攻大穗創造條件。擱田達標后復水,采取干干濕濕、干濕交替的水漿管理方法。
2.4.3 后期孕穗建立水層、灌漿期間歇灌溉
“甬優1540”在8 月20 日后進入孕穗至抽穗揚花期,此期間它對水分特別敏感,需水量較大,應建立一定時間的薄水層,以防穎花退化[3]。揚花結束后進入灌漿期,此期間應保持干干濕濕、干濕交替,以氣養根、保葉增重。收割前10~15 d 斷水,防止斷水過早,確保水稻活熟到老。
按照植保部門的要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在育秧階段全程使用無紡布或防蟲網覆蓋,僅在移栽前3~5 d 揭網、揭布,然后用1 次起身藥,這樣可減少秧田期3/4 的化學農藥使用量。
在大田防病治蟲過程中,應加強病蟲監測工作,做到打準打狠,積極推廣使用藥效期長的高效、低毒、低殘留及生物農藥,盡量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從而達到省工、節本、輕簡的目標,確保生產的稻米達到綠色安全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甬優1540”中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感稻曲病,因此,應加強“甬優1540”穗期二次用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