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凱 (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201715)
郁志明 (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201713)
李桂花 (上海鵬豪水產專業合作社,上海市青浦區 201717)
加州鱸學名大口黑鱸,原產于北美洲,為典型肉食性淡水魚類,是目前華東地區最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之一。近十年來,華東地區的黃顙魚養殖從以前的水產養殖小品種,慢慢演化為養殖面積廣、市場容量大、價格相對穩定的重要水產養殖品種。目前,由于黃顙魚的主要養殖技術還停留在單養、精養以及不斷追求高產的層次,逐漸出現了病害增多、飼料系數上升等弊端。因此,為研究黃顙魚養殖新的技術模式,提高加州鱸養殖水平,筆者于2017年對加州鱸主養池塘混養黃顙魚技術進行探索,最終取得成功,現將加州鱸混養黃顙魚養殖技術總結和介紹如下,以供相關養殖戶參考。
要求池塘面積為6 666.67 m2,最深水位2 m,底質為粘性土壤,池底從進水口向排水口傾斜,縱向開1 條中央溝,以利于排干全塘池水。
冬天干塘后,用高壓水槍清除池底中央溝和排水口的淤泥,每667 m2用生石灰50 kg 進行干法清塘,然后持續曬塘,備用。準備放養魚苗前一周,從外河進水到池塘水位深0.8~1 m,進水口套80目篩絹過濾袋,防止野雜魚、敵害生物及其卵隨水帶入。然后用漂白粉1.0~1.5 g/m3進行水體消毒,并安裝增氧機攪動水體,以提升消毒效果,活化池水。第2 天施用生物肥、有機肥和氮磷鉀肥進行肥水,要求水色達到“肥活嫩爽”后才能放魚苗,清水放苗更易導致水霉病的暴發,一般5 d 左右即可培養出棕褐色的理想水色。
4 月—5 月,選擇體質健康、無病無傷、規格整齊、已經馴化成功、60~100 尾/kg 的加州鱸魚苗和黃顙魚苗,每667 m2放養加州鱸魚苗2 500 尾,7~10 d 后再每667 m2放養黃顙魚苗1 500 尾,每667 m2搭配放養白鰱50 尾、花鰱30 尾。于晴好天氣,在池塘邊上安裝水泵,沿池塘邊沖水形成平穩的水流,在水泵前方放魚苗,魚苗會隨水流迅速散開,平穩的水流可沖刷干凈魚苗身體和鰓絲上的粘液,有助于提高魚苗放養的成活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魚苗起捕、運輸和放養過程中難免有磕碰引起的傷口,因此,魚苗放養完成后,要及時用戊二醛和硫醚沙星消毒2~3 次,以預防水霉病的暴發。
加州鱸采用冰鮮魚與加州鱸膨化飼料搭配投喂的方法,加州鱸魚苗放養后,在池塘南側長邊中部安裝小水泵沖水集魚,慢慢撒喂魚糜,引魚集中攝食,訓食成功后,每天分上、下午兩次在固定地點投喂,上午撒喂冰鮮魚,下午投喂加州鱸膨化飼料,并根據魚體大小逐漸加大冰鮮魚的魚塊大小和膨化飼料的粒徑,在加州鱸不再積極搶食時停止投喂。黃顙魚無需另外投喂飼料,主要攝食加州鱸搶食后分散、沉底的冰鮮魚塊、魚糜和剩余的膨化飼料。
每隔15~20 d,使用水質快速檢測盒檢測池塘的水質指標,主要包括pH、NH3-N(總氨氮)、NO2--N,并觀察水色、透明度。水位一般維持在2 m 左右,并根據水質情況安排加換水,一般每10~15 d 加換1 次新鮮水,每次加換水10~15 cm,如果水質惡化,則要縮短加換水的間隔時間,并加大加換水的水量。
池塘搭配放養少量花鰱、白鰱,有助于控制水體中藍藻、浮游動物的暴發,但也要經常觀察水體內是否有藍藻和浮游動物暴發的跡象,并要在早期及時進行針對性處理。
每15~20 d 施用1 次生物制劑、底質改良劑調節池塘水質,并施用1 次以磷肥為主的肥料,以磷促氮,以保持水色“肥活嫩爽”,以及預防NH3-N、N O2--N 的升高。
養殖經驗表明,維持水色“肥活嫩爽”、池塘底質潔凈、水質指標良好,給養殖的加州鱸、黃顙魚一個健康優質的生存環境,可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養殖過程中各種病害的發生。同時,漁病的預防不再是定期的殺蟲、消毒,而是貫穿于養殖管理過程中的飼料投喂、水質管理等健康養殖操作全程。
堅持“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病害防治原則,在養殖過程中應經常巡塘,觀察加州鱸、黃顙魚的健康狀況,發現是否有魚離群獨游、有病魚、死魚或者魚采食量突然下降。如有,則要及時找出原因、做出診斷。抓取患病魚后,首先用肉眼觀察魚體體表、鰭基是否有大型寄生蟲、是否有出血、是否有孢囊等,然后用顯微鏡檢查體表粘液、鰓絲上是否有寄生蟲,最后剖開腹部,檢查肝臟、腸道的出血情況和寄生蟲情況,并結合池塘水質條件進行綜合判斷,以做出正確的診斷,從而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捕撈前2 d 要停止喂食,讓魚空腸空胃,避免在活水車運輸過程中排泄污染水質,且空腸空胃的魚更耐運輸,有助于提高魚在運輸銷售過程中的成活率。
加州鱸、黃顙魚采用新型的趕網捕撈方式,具有節省人力、對魚損耗少的優點。具體操作方法是:(1)安裝網箱。把池塘水位降至1.2 m 左右,在池塘長邊中部安裝趕網網箱,網箱后部安裝沖水水泵,網箱口下沉。(2)趕網。趕網高3 m 左右,上綱是泡沫浮球,下綱是鐵鏈條。牽引趕網上綱繞塘一圈,下綱伏在底泥上跟著上綱慢慢移動,把加州鱸和黃顙魚從網箱口趕入網箱。(3)起網上魚。把網箱口拉出水面,魚存留在網箱里,開啟水泵沖水,利用水流沖刷干凈魚體表粘液和鰓絲污物,然后用網具撈取到漁筐里,稱重上車。
由于黃顙魚單養模式中,黃顙魚放養密度高,容易出現病害多發、飼料系數上升等弊端,而加州鱸混養黃顙魚模式中,黃顙魚的放養密度只有單養的1/10,養殖過程中黃顙魚的病害大幅度減少,沒有發生明顯病害。同時,加州鱸對沉入池底的冰鮮魚塊、魚糜的攝食欲望不強,易造成殘留的冰鮮魚塊腐爛,敗壞水質、滋生細菌,而混養的黃顙魚能很好地攝食殘留的冰鮮魚塊,具有改善池塘水質的作用。此外,加州鱸單養時,池塘中水體富營養化較嚴重,易爆發藍藻、滋生大量浮游動物,而混養黃顙魚時,搭配放養適量的白鰱能有效控制水體中藍藻暴發,搭配放養適量的花鰱可控制水體中浮游動物的數量,使水體持續保持“肥活嫩爽”,從而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使系統內能量、物質流動順暢。
合理的品種搭配和放養密度是加州鱸混養黃顙魚養殖模式獲得成功的前提。同時,由于加州鱸魚苗的集中攝食馴化難度較大,要求選擇攝食冰鮮魚塊已馴化成功的加州鱸魚苗,且放養后需再次馴化集中定點攝食,然后才能放養黃顙魚苗,否則黃顙魚會干擾加州鱸的集中定點攝食,影響其馴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