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朋 (上海植物園綠化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徐匯區 200231)
上海植物園盆景園(以下簡稱盆景園)的前身為始建于1954年的龍華苗圃盆景場,經過不斷擴大和新品的創作,1978年建成盆景園并對外開放。該盆景園是國內外占地面積較大的盆景藝術專類園之一,共有精品盆景植物2 000 余盆,是海派盆景重要的宣傳和展示場所,也是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盆景園。由于盆景園修建年代較早,雖經三次局部改造和擴建,但因基礎設施老化、建筑物陳舊損壞,影響了盆景的創作、養護、展示和盆景園的進一步發展。為改善盆景園現有的景觀環境,展示盆景園保存的精品盆景及藝術作品,調整盆景藝術展示風格與內容,傳承、創新盆景作品的技法和養護方法,重振海派盆景藝術,更好地研究盆景藝術,筆者在分析盆景園現狀的基礎上,于2015年底開始對盆景園進行項目改建。現將相關項目情況介紹如下。
上海植物園盆景園是園內少數售票的專類園之一,主要展示以海派風格為代表的盆景,占地面積4 hm2,主要由盆景博物館、榕樹館、樹樁盆景、四景軒和山水盆景館五大部分組成。其中,盆景博物館對海派盆景的成立和發展進行了詳細的展示,讓游客能在欣賞盆景藝術的同時,對盆景的歷史和發展也有深刻的了解;但由于盆景博物館年代久遠,設施陳舊,已無法更好地向游客傳達盆景的最新動態。榕樹館的建立不僅豐富了盆景園的品種,也彌補了當初盆景園缺乏南方植物的空白;但由于上海地區氣候的問題,再加上館內沒有硬件設施,榕樹的生長并不理想。樹樁盆景館占整個盆景園2/3 的參觀面積,此館分為展示區和精品區;但由于盆景園經過幾次改建,整個園內有些凌亂,破壞了欣賞盆景的氛圍。四景軒原是為微型盆景展覽而建的,但后來由于盆景園的格局發生了改變,再加上建筑陳舊,因此四景軒最終常年封閉。山水盆景館的建筑略顯簡陋,再加上布局欠缺,已無法呈現出一座精致優雅的江南庭院。
近年來,盆景園的發展速度緩慢,甚至有停滯不前的現象,究其原因:(1)園內布局不統一。由于盆景園經歷了幾次部分區域改造,造成園內整體風格凌亂,布局銜接生硬,盆景幾架新舊并存,建筑風格迥異,園路系統破損嚴重,綠化失去了觀賞價值。(2)植物景觀質量有待提升。盆景園內的植物尤其是骨干樹種,經過幾十年的生長,有的地方過于密閉,枝壓枝的情況非常嚴重,且病蟲害發生嚴重,雜草叢生。(3)海派盆景的風格有待傳承。盆景園作為中國盆景五大流派之一的海派盆景發源地,至今還秉承著海派盆景的傳統,但對如何更好地傳承海派盆景還需進行深入思考。(4)園路分級不明確。由于園路分級不明確,缺乏游覽引導設施,游客易走到盆景生產區域。同時,盆景園內還缺少基礎設施,如指示牌、座凳、垃圾箱等。
盆景園改造項目位于上海植物園中部,其東面與展覽溫室和四季溫室相望,南面與蘭室相鄰,西鄰松柏園,北依張家塘河。改建前盆景園占地37 400 m2,改建后總面積增至39 435 m2(含外側道路1 049 m2和外圍河道面積),其中,綠化面積26 233 m2、建筑面積4 132 m2、水體面積2 437 m2、道路及鋪裝面積6 633 m2。
改造原則:(1)改造危房及破損的基礎設施,消除安全隱患,完善園林設施。(2)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尊重歷史,基本保留盆景園原有良好的園林空間布局,保持原有江南民居建筑風格和江南園林風格,保存和發揚海派盆景特色,適當融入現代科技,體現中而新的韻味。(3)調整改造與充實提高相結合,將原苗圃布局改建成中心花園,調整完善游覽線路,修整四季園、龍華園,充實景觀小品、石燈籠、石雕等傳統藝術小品,提升文化品質,建成精品“園中園”。(4)室內與室外相結合,充實、改善、提高盆景藝術展示內容,其展示方式與展示效果均要體現時代氣息。
改造要求:在保持原有江南民居建筑風格和江南園林特色的同時,融入石文化藝術和現代科學技術,傳承發揚海派盆景特色,調整園林空間和游覽線路,對原有的分區重新規劃,重點打造“三館三園”,即盆景博物館、海派盆景展覽館、國際盆景交流中心(館)和中心花園、四季園、龍華園,使改建后的盆景園成為植物園的精品“園中園”,并位于國內外盆景園的前列。
2.3.1 景觀綠化
景觀綠化對盆景園的整體景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僅要與園內的山水和建筑物相協調,而且通過景觀植物的多樣性、觀賞性、獨特性,要使景觀空間更富有變化和充滿生機,從而更好地凸顯盆景特有的韻味和藝術造型。因此,在盆景園景觀綠化改造中,施工技術團隊根據設計和景觀空間的需要,依據建筑風格,對景觀綠化進行精心營造與合理布局,使之達到既有完美的藝術效果,又有自然的意境。
中心花園:為溝通水系,改善水質,營造優美的景觀環境,在盆景園內開挖水系,園內筑亭、橋,形成盆景園中心景區,構筑中心花園,以強化“園中園”的藝術效果,同時也為臨水式盆景展示創造條件。中心花園為盆景園新增景區,中心湖區為中心花園的重要景觀,其位于原危房處,拆除危房后通過挖湖疊山而成,連通四季山水系和山石盆景管內水系。中心湖常水位標高3.30 m,湖底坡度1∶5~6;中心湖西側溪流設兩階跌水,跌水高度20 cm;駁岸以漿砌塊石及草坡駁岸為主,漿砌塊石駁岸頂標高3.60 m,沿岸設親水平臺、親水臺階;沿湖種植烏桕、櫻花等色葉春花植物,在沿湖的視線焦點及重要節點種植紫薇樁、檵木樁;湖內設水下種植區,種植鳶尾、黃菖蒲等水生植物;結合山、亭、石橋,選擇臨水式造型的植物種植,并根據地形變化栽植柿樹、文旦、櫸樹、桂花等來豐富山體背景;增加新制作的3 盆特大盆景。
龍華園:園區北側的新增綠化設計為微地形,峰頂標高5.00 m;擴大綠地面積,并對原有的植物進行調整,保留長勢良好的喬木及中層特色灌木品種,且為區別于一般園林綠地,增種五針松樁、火棘樁、紫薇樁等特選造型植物品種。
四季園: 景區東側挖路還綠,與四季山現狀地形銜接;重點對春山進行改造,移出原有的眾多球類植物,增種玉蘭、櫻花、海棠等春花植物;總體向東側擴建,與母本園的綠化植物連為一體,母本園保留喬木,同時種植新優地被植物品種,其他區域則增種柿樹、冬青等。
盆景展示區:為豐富盆景展示區的上層空間植物種類,配合盆景展示需要,增種少量柿樹、廣玉蘭等;為更好地襯托盆景,以獲得盆景最佳觀賞效果,中下層空間種植草花等地被植物。
2.3.2 海派盆景
特別增加海派精品盆景展區,此區除展示海派盆景外,還展示一些特色盆景,如微型樹樁盆景(又稱“掌上盆景”)。
2.3.3 園 路
為了讓市民能有更多機會接觸景點,同時也能近距離地觀賞盆景園內的每一處景點,根據盆景園的景點及功能,重新規劃園路。具體措施為:(1)打通國內所有的斷頭路和回頭路,讓每一條園路都能起到組織交通、引導游覽的作用,并把園路打造成公園景點的一部分。(2)根據規劃,重新鋪設盆景園大門處及園中主干道路,封閉老入口處原有“Z”字形直角彎道,截彎取直從母本園草坪區另辟弧形車行道,直接通向盆景園現入口大門,使道路更順暢、更便捷。(3)從現盆景園交流中心處起,沿北側張家塘河新鋪設4 m 寬的消防及養護道路至盆景養護區,并與現有道路連通。(4)拓寬盆景養護區內道路,并連通北側新建道路,與弧形道路形成一條環通全園的4 m 寬、消防瀝青路面的養護通道。(5)在盆景園主要游園線路沿線及主體建筑出入口處設置無障礙通道,通道坡度為1∶8~12。(6)修筑通往各展區的七條以花崗巖為主、卵石為輔的園路步道,且要求道路鋪裝達到建筑、綠化風格統一,符合盆景園的文化底蘊,優雅中不失品位。
2.3.4 硬質景觀
具體措施:(1)對原有鋪地進行翻修,并結合功能景觀增加鋪地。(2)新建假山、瀑布、跌水、亭廊、石橋、景墻,在重要景點、視線焦點處建設假山草亭、亭橋及景墻等景觀建筑和構筑物。(3)連通水系及中心湖,沿湖中心設置駁岸、親水臺、汀步、橋涵。(4)在盆景展示的同時烘托石文化,設置博古架、盆幾架、石燈籠、石塔及石藝小品等,豐富園區景觀。(5)園內增設坐凳、垃圾箱、指示牌等服務設施。
盆景是有生命的藝術品,海派盆景凝聚了幾代人的智慧和心血,改建完成后的上海植物園盆景園,不僅會成為上海知名的觀光勝地和盆景藝術寶庫,還會成為盆景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盆景技藝科普基地、世界盆景友好聯盟示范基地,更會成為盆景藝術的研究中心和國際盆景的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