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經濟屬于開放型市場經濟,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服務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50%。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農村人口占總人口55%,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14%。石油天然氣、旅游、僑匯和蘇伊士運河是四大外匯收入來源。
埃及是傳統農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5%,農業從業人員約550萬人,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31%。埃及政府重視擴大耕地面積,鼓勵青年務農。全國可耕地面積為310萬hm2,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7%。近年來,隨著埃及經濟的發展,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有所下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棉花、水稻、馬鈴薯、蠶豆、苜蓿、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主要出口棉花、大米、馬鈴薯、柑橘等。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主要為中長絨棉和超長絨棉,因其棉花絨長、光潔、韌性好,被稱為“國寶”。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農業生產實現了穩定增長,是經濟開放首當其沖和見效最快的部門。但隨著人口增長,埃及仍需進口糧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
工業以紡織和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工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工業產品出口約占商品出口總額的60%,工業從業人員274萬人,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14%。埃及工業企業過去一直以國營為主體,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埃及開始積極推行私有化改革,出售企業上百家。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貿易關系,主要貿易伙伴是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日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由于出口商品少,外貿連年逆差。為擴大對外出口,減少貿易逆差,埃及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發展民族工業,爭取生產更多的進口替代商品;限制進口,特別是消費性制成品的進口;爭取擴大出口,特別是原油、原棉以外的非傳統性商品的出口。
(摘自www.mofcom.gov.cn/,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