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陽

六集通俗理論節目“厲害了,我們的新時代”第二季《鄉村振興戰略大家談》是中宣部理論局、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廣電集團聯合推出的年度巨作,六集節目通過以鄉村振興戰略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為主線,全國頂尖“三農”專家齊聚一堂,通過互動問答、典型展示等方式,來展現浙江以及全國農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生動實踐。盡管主題宏大,但是每集二十多分鐘的節目通篇鮮活有味,讓人看了不覺枯燥。
在播出的六集節目中,每一集的開場都讓人印象深刻,淳安下姜村選擇了板凳龍表演、龍泉溪頭村選擇了富有當地山區特色的龍鼓表演、嘉善繆家村選擇了民俗串燒表演、安吉魯家村選擇了竹葉龍表演……可以說每個錄制地都拿出了當地最好的項目,很多都是國家級或者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鼓號聲聲響起之后,板凳龍、竹葉龍游走在青山綠水和庭院古宅間的時候,當十多條板凳頂在非遺傳承人頭上的時候,觀眾很容易就被吸引,就有看下去的欲望,而這也為《鄉村振興戰略大家談》六集節目的成功打響了頭炮。
因為這六集節目站位高,所以要求也高,因此在選擇錄制地時我們團隊也是在全省范圍內進行了海選,可以說每個最終選定的錄制地都是契合主題的“網紅村”,因此通過錄制地的鮮活案例來展開節目成了一個重要又不可或缺的環節。
為此,我們團隊在前期策劃的基礎上就做了詳盡的方案,每個錄制地都由三到四位編導來提前踩點和收集案例,并最終敲定了錄制時的呈現形式,整個過程也始終圍繞著鮮活二字展開。如諸暨市櫟橋村錄制時,我們就邀請了當地楓源村的村委會主任駱根土,通過兩塊展板來展示他們前后兩個版本的《村規民約》的不同,條款里往河道亂扔垃圾由“罰款”到“生態補償”字眼的變化,折射的就是鄉村治理有效的一個轉變,讓觀眾很直觀地就看懂了。
應該說,錄制現場的群眾是我們“大家談”中的關鍵要談的人,他們談得如何直接關系到節目錄制的成敗,從最后播出的情況看,我們現場群眾的表現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不僅問得切題,而且還非常接地氣。
“以前國家鼓勵我們進城務工,現在又讓我們留在農村振興,那我們應該是進城務工呢,還是留在農村?”“在我們老家那邊的話沒有大企業也沒有大項目,那么該怎么致富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全部都是有感而發的大白話。就是在“治理有效”這個相對深奧的主題上,當地群眾的提問也是十分不俗,“我們村子里絕大多數的人是姓劉的,我們姓陳的比較少。如果說姓劉的人家跟姓陳的人家產生了矛盾,那我們姓陳的往往會比較吃虧。現在是法治社會,請問專家我們要怎么樣保護自己的權益?”就一個小問題,不僅高度契合“治理有效”的主題,更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農村社會問題,給很多人帶來了共鳴。
正是有了現場群眾的這些接地氣的提問,真真切切地將基層農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困惑給原汁原味地展現了出來,給人以啟迪的同時,也說明我們這個節目做對了。
我們這次六集節目邀請了十多名專家,每一位專家都是行業內的大咖,更有像陳錫文、顧益康、葉興慶等三農領域的知名學者。觀眾提問接地氣,他們的回答也是很接地氣,妙語頻出。
在淳安下姜村的錄制過程中,當地村民提到什么是鄉村振興和一個小農民有什么關系時,顧益康老師的回答讓全場掌聲不斷,他的答案是“你可以搞農家樂,原來你家的房子養老鼠,到鄉村振興以后,你原來的那個房子就給城里人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