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寧剛
(宜興 214221)
紫砂工藝是一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民間藝術,每一把上好的紫砂茗壺,都具備了實用價值、藝術價值,以及不可或缺的人文價值,成為既能服務于品茶之道,又能陶冶情趣、抒發情懷的藝術載體。對于紫砂壺藝創作而言,如何在壺上體現其精神美學,又不失藝術效果,一直是紫砂藝人思索的問題。長期的創作實踐,使我們對藝術作品本身以及從中衍生出的價值,具備了更深的領悟。大自然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們用心去挖掘探索,總能收獲豐富的創作靈感,再運用專業的設計構思理念和制作方法,便能創作出具備鮮明風格的作品。現以“凌風勁竹提梁套組”(見圖 1)為例,談一談這件作品的造型設計和人文創意。

圖1 凌風勁竹提梁套組
英國學者李約瑟說 “東亞文明乃是 ‘竹子文明’”。中國文人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常青等生長特征賦予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文化象征,也使竹子成了各類藝術創作炙手可熱的題材。宜興地處蘇南,自然資源充足,竹林茂盛,素有“竹的綠洲”之美譽,竹元素一直是紫砂壺的常見素材。“凌風勁竹提梁套組”以一壺兩杯的套壺形式,附加上了本人對竹文化的理解,被設計成一件新的竹子題材作品。整件作品風格統一、形象和諧,主壺和杯子均取竹節造型,呈圓柱形,表面竹鼓線清晰利落,升華主題,也使其形態更加逼真,與此同時,斑駁的紋路和小蟲洞看似自得天趣,實則巧奪天工,不僅豐富了竹子的形象,也使竹元素特征更加鮮明,勁竹之風情一目了然。壺嘴直挺,出水流暢,由兩節小竹枝組成,壺鈕設計成竹樁形,雖破土外露,卻充滿了生命力,也使壺鈕拿捏更加自然得體。
在具體的造型形態上,整件作品源于自然、遵循傳統,大致算得上中規中矩,實用耐看、形象生動,作品最明顯的特征標志在于提梁把,雖然藝術美感強,但制作難度較大。提梁壺,顧名思義是以提梁作為壺把的茶壺。提梁壺分兩種:硬提,即與壺身一體的提梁壺;軟提,即用竹、藤、金屬等作為提梁,構成壺體上部的虛空間。提梁能夠使整把壺的造型更顯穩健莊重、有氣勢、有格調,盡管制作工藝相對復雜,但始終深受制壺人的鐘愛。“凌風勁竹提梁套組”的主壺造型便是典型的提梁壺,且為“硬提”,壺把也為紫砂材質,不僅如此,提梁取細竹排形態,彎折到一個十分凌空的高度,仿佛是真實的竹片,其薄片化處理所形成的視覺藝術效果顯而易見。在追求藝術高度的同時,竹片形提梁上的竹節線并沒有因此省略掉,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作品的成型難度,但卻使之更加美觀合理,與整件作品的風格形成統一。
但凡藝術,都講究形神合一。在中國藝術論中,“形”一般指表象,而“神”則一般指精神內涵。因此,形神兼備一直是紫砂藝術創作追求的重要的審美標準。“凌風勁竹提梁套組”靈感源于竹子的形象,也深得中華竹文化精髓,在展示其與竹相當的形態基礎上,其由內而外所折射的竹文化精神情感,也深刻激發人們的共鳴。竹子,象征中國人心目中的君子,幾乎涵蓋了人們對完美人格的所有定義,因此取“竹”為主題的作品,一方面數量多,同質化就會相對嚴重,對創新的要求較高;另一方面,基于大家對竹子的文化領悟,作品在傳達內涵的表現力度上,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分寸尺度,使人們易于接受和認同。“凌風勁竹提梁套組”的設計制作,沒有過分追求夸張或標新立異,同時又在造型上、搭配上、細節上做到了恰到好處的創意演進,給人以舒服自在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本身就蘊含了竹文化中高雅、虛心、和順等寓意,表現出作品對竹元素別樣的理解。
紫砂壺藝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愈發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載體,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總能通過紫砂壺展示出其豐富的人文特性。“凌風勁竹提梁套組”的創作深刻意識到了這一點,其素材挖掘明確,創作理念清晰,藝術設計到位,在這一基礎上達到思想內涵的共鳴,充分體現出紫砂的美學與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