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妮

陽光沙灘,碧海藍天。自去年舉辦上合組織峰會后,青島的全球知名度直線上升。今年,這顆膠東半島的明珠將再次迎來被世界矚目的機會。2019年6月11日至12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首屆大會將在青島舉行。在近期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次訪問青島的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主席、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干事陳馮富珍對這個城市美麗、健康的環境贊譽有加。此前不久,作為“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推動者,陳馮富珍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被授予“改革先鋒”獎章。“我1978年大學畢業后就投入公共衛生事業,現在也40年了。”一身大地色西裝的陳馮富珍沉著干練,自認為不太靈光的普通話講得很流暢,“衛生健康產業的經濟潛力日益凸顯,本次大會希望推動產業與資本結合,為健康產業實體經濟的發展搭建交流平臺。”她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下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需要從大健康領域出發。
衛生健康產業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朝陽產業
環球時報:舉辦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的初衷是什么?首屆大會將圍繞哪些議題展開討論?
陳馮富珍:我在世界衛生組織工作了14年,之前在香港擔任衛生署署長。從事衛生工作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希望讓全球的每一個老百姓都享有健康。40年前,《阿拉木圖宣言》提出“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理想,今天這仍是全球初級衛生保健的核心問題。所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首屆大會的主題就是:Health Beyond Health——健康無處不在。大會將就“實現全民健康”“創新促進健康”及“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等分議題開展對話。大會將邀請全球有代表性的國家衛生健康主管領導人或政府代表、相關國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負責人、衛生健康領域頂級專家學者、行業最成功的企業家和投資家、著名科研機構科學家等嘉賓,就健康相關領域的話題進行廣泛充分的交流和討論。以前干衛生的干衛生,干教育的干教育,分得太清楚了,現在我們鼓勵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人,要跟教育、環境、交通等其他領域緊密合作,把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
近年來,衛生健康產業的經濟潛力日益凸顯,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成為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朝陽產業之一。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均在積極發展衛生健康相關產業,并在利潤率較高的醫藥制造、醫療器械和保健行業保持優勢,具有很強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主要生產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相關產業發展也不平衡。這次大會我們將邀請健康相關產業的企業、發明人和機構展示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方案,希望推動產業與資本結合,為健康產業實體經濟的發展搭建交流平臺。
環球時報:作為“改革先鋒”,您如何看40年來中國在醫療衛生領域的發展歷程及取得的成就?
陳馮富珍:獲得“改革先鋒”稱號和獎章,首先我要感謝國家肯定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性。改革開放40年,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醫保網,完善了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筑牢了嚴密的公共衛生安全防控屏障。這都是全國老百姓辛苦奮斗出來的,當然也包括健康衛生領域同道們的努力。從業40多年來,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太多國家不重視健康,都是在發生問題后才去處理。有些國家甚至發生了問題還不處理。盡管有些情況比如新發疾病,中國確實很難控制,但我們國家能積極吸收經驗,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不怕危險,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不斷對衛生系統進行改良改善。“非典”為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在吸收經驗后,我可以說,中國已經建立起全球最有能力、最快速的跟蹤處理新發病的聯防聯控系統。健康衛生問題永遠都存在,最重要的是發生問題后怎樣去處理。
尋找天價藥與研發費用的平衡點
環球時報:電影《我不是藥神》去年引發廣泛關注,也由此掀起關于治療癌癥的天價藥與藥廠巨大研發投入之間矛盾的討論。在您看來,這一矛盾應如何解決?
陳馮富珍:這確實是一個大的矛盾。全球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如果藥廠不投入資本去做研發,就沒有新的藥可以治病,包括治療癌癥的藥。如果投入,錢不少,怎么確保投資的藥廠能收回成本?但有病的老百姓賣房、賣所有的產業去買藥,這也是一個非常讓人難過的事。尤其是對于沒有錢、沒有醫保以及貧窮國家的老百姓來說,怎樣幫助他們通過不同的渠道找方案,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如何尋找二者之間的平衡,是我們要討論的關鍵。其實,從我們以往處理艾滋病等很多疾病的經驗方面,可以找到一些相應的方法。同時,我也希望中國以及一些科研條件比較好的國家能夠在這方面做示范。就是說,盡管新藥研發成功,還是可以讓這些藥的價格不要太貴。
但是,我也很反對把藥品的價格不停壓下去,價壓得太低,就出現了另一個新的問題——藥廠干脆不做生意了,就斷藥了。做生意的人是一定要掙錢的,這個概念也應該通過媒體向老百姓講清楚。這個矛盾確實要解決,因為現在人的壽命越來越長,發生癌癥的機會相對比較多,有癌癥不能不治。我們要通過找一些有共同興趣的國家來合作,為老百姓的健康尋找解決方案。
環球時報: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不久前誕生,這件事將對未來人類社會產生什么影響?
陳馮富珍:這個問題很敏感。創新科技有兩面性,有好處,也有危險。我們現在不知道這件事的影響會是怎樣的,但我很高興看到國家有關單位已經出來發聲,說要停止這個做法,還會繼續調查,做出改正的方案。
80%的疾病可預防,但對預防重視不夠
環球時報:中國于2016年頒布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您認為它會給中國帶來怎樣的改變?對于綱要的具體實施,您有什么建議?
陳馮富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勾畫了打造健康中國的美好藍圖。 從我在世界衛生組織工作這么多年的經驗看,這個文件寫得很詳細,把推動老百姓全民健康要做的事全部包括了。接下來,關鍵就是落實,不僅是中央政府要把規劃綱要落實,省、市、縣、農村,每一個定點的地方,都要把規劃綱要一步一步做好。下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就從大健康領域出發。我們要好好利用未來40年,繼續努力奮斗。
環球時報:如何讓大健康產業的紅利惠及每一個人?
陳馮富珍:健康產業和很多領域都可以合作,但是我們忘記了,差不多80%以上的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我們為什么不談預防?談得不夠啊!我們總是要求政府做這樣做那樣。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管好自己的健康。我今年70多歲了,我很重視健康,因為我要做榜樣。我們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吃得太多,要注意營養;不吸煙,少喝酒;每天都要鍛煉,不管你是打球、游泳或者走路,都要堅持做一些對健康有益的運動。大部分癌癥都是可以預防的。為什么要等到最后依靠天價藥來延長生命的一段時間?我們國家有那么多老年人,怎樣管理好他們的健康,怎么可以讓他們享有更好的生活?政府、非政府機構、媒體、學者、產業等,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做一點事。如果能夠這樣做,中國會再次引領全球。我感到這個機會來了。▲
環球時報201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