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興,張 鵬,石 燕,歐陽崇學,張國文
(南昌大學 食品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7)
在食品科學領域,我國開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高達300 多所,“食品分析”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有著“舌尖上的學問”之美譽,該課程的學習有助于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形成[1]。目前,該課程的教授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必須直面當前大學課堂改革的困境,采取相應的策略幫助學生將專業課程知識點內化,破解填鴨式學習對學生成才發展不利的難題[2]。因而,積極吸納教育新理念,探索出一套實操性強、真正符合“食品分析”教學實踐的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的一項迫切任務,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3]。對分 (PAD,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課堂教學法,這一教學方法注重教學流程的改革,投入少、見效快,根據學校學生自身學習特點改良后可運用到“食品分析”課程教學中。結合超星學習通網絡平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PAD 課堂最早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他將教學在時間上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 和討論 (Discussion) 3 個過程[4]。這一課堂改革模式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的背景下并基于心理學規律提出的,也是國內高校學者根據國內高校的實際情況始創,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開展交互式學習及交流課后擴展心得,便于知識個性化地內化吸收。
目前PAD 教學理念認同者眾,實踐反響也不錯,但不同類型的學科專業特點各異,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很大,因此這種模式在各學科實際教學過程中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改進。隨著智慧課堂的普及,超星學習通作為一款功能強大的教學軟件被推廣應用,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教學中對“食品分析”課程的認識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靈活運用“PAD 課堂”的核心理念就“PAD 課堂”模式在高校“食品分析”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5]。
目前,專業課堂上最大的問題便是知識點枯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動力不足等,學生提不起課后進一步消化知識點的積極性,缺乏相互討論和學習交流的空間。尤其像“食品分析”這類專業性較強的課程,課堂教學效果常常不盡如意。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網絡和智能手機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部分學生自制力差,手機參與門檻低,網絡文化相對膚淺易上癮,學生熬夜上網沖浪導致課堂上打哈欠想睡覺,課堂上玩手機的現象也并不能完全杜絕,長此以往,學以致用只能是紙上談兵。
其次,“食品分析”課程需要掌握的分析項目雜,涉及儀器原理多,嚴謹而抽象,對專業基礎要求高,課堂氣氛不易活躍。尤其傳統授課模式下,教師在講臺上放PPT 講,學生在講臺下聽,由于教學任務重,教師更看重知識點的完整性和教學的完成度,導致課堂上師生互動時間被壓縮,課堂枯燥乏味,課后雖有網絡教學平臺,但學生主動性低,師生間難以有更深入的探討和交流。“食品分析”的課程性質也決定了學生在不了解食品分析相關原理的情況下,能展開的互動有限。
教學組織方面,“食品分析”課堂一般開設在大三第1 學期,學生通過2 年專業基礎課程訓練,已掌握了較系統的食品學科專業知識,正處于關鍵轉型期,具備開展PAD 課堂的知識儲備。新的教學模式的實施離不開學生的認同和配合,“食品分析”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在課堂上實施全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6]。
首先,課題組成員針對“食品分析”課程要求,相互協商合理分配課時,將PAD 課堂模式靈活運用,教師負責重點調整每次課的討論時間和頻次,可以知識點為分界線,將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討論上星期課程中知識內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通過超星學習通分享部分學生創新性的學習心得。第一次授課時向學生介紹“PAD 課堂”教學模式的流程,讓學生明確課堂和課后要完成的事情。同時,盡量淡化新教學模式的使用技巧,將“PAD 課堂”自然地引入課堂,師生都秉承平和的心態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寫完作業,總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自己懂了別人可能不理解的問題用于下次課前討論。
其次,課堂討論時間分配。“食品分析”課程1 周1 次,1 次2 節課 (每節課時45 min),共教授16 周。教師根據學生名單在超星學習通上進行隨機分組(在必要的情況下可干涉分組),3~6 人為1 組,不必拘泥于時間上的“完全對分”,可自主結合課程特點,如將討論時間控制在1 次課15 min 以內,收集各小組最具代表性的科學問題進行隨堂解答,問題表述時間控制在15 min 以內,解答時間控制在15 min 以內,以此及時反饋上節課的教學效果,同時發現學習中遇到的新問題,并達到二次內化加強知識點復習的目的,非共性問題可以留待課后具體一對一解答。
再次,在新的教學模式下,要避免學生消極對待專業課學習,緊跟學科建設發展步伐,優質完成教學任務。改革作業批改及考試模式:在超星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上布置作業,同時將討論和課后復習計入最終學業考評指標,改變傳統作業只改對錯的習慣,將重點評分放在復習完成度和思維的創新度上,設立5 分制評分標準,按完成度和創新度對每次作業和討論進行“1,2,3,4,5”5 分制評價,弱化考試,引導學生加強課后知識點鞏固和思考,以此提高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后,請教PAD 課堂運用較成功的一線教師,有效解決新課堂上遇到的各種問題,避免課堂討論流于形式,同時請專家進行聽課考查,根據專家意見及課程反響靈活調整上課模式;教學完畢后,通過超星學習通將問卷分發給學生填寫課程建議并探索改進。
“食品分析”課堂通過靈活引入PAD 課堂,可以4 個方面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①基于“食品分析”課程特點,設計PAD 課堂教學模型,修改制作相應的課件PPT,將有助于進一步精準定位專業課程的重點和難點。②將PAD 討論引入“食品分析”教學課堂,留1 周時間給學生內化吸收知識點,將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跟隨的現狀,對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溝通交流、質疑、分享的能力培養產生積極影響。③引入學生課堂作業靈活評分體系,將極大地改善部分學生“平時上課不努力,下課玩游戲,考試全靠期末突擊”的局面。④通過引入學生與學生的討論,能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新問題,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共性關鍵的專業疑問。⑤超星學習通在線交互平臺在師生間的普及對PAD 教學模式的實施有極大的幫助。
在“食品分析”教學過程中靈活引入PAD 課堂模式并進行探索改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內化、吸收和再創新,這一延伸過程通過討論分享將逐步轉化為一種自主學習創新的習慣,為將來工作創業打下扎實基礎。PAD 課堂模式貫徹“把學習消化和思考的空間交給學生”的教育思想,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分析”課程,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為該課程教學提供一種新的思路,也為其他基礎課程改革提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