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山區、崗區、平原區各占1/3,耕地面積7.73萬hm2。全市有26個鄉鎮辦、653個行政村,總人口130多萬人,其中,農業人口近120 萬人。全市常年種植小麥5.33萬hm2、玉米4.67萬hm2、紅薯1萬hm2,種植結構的調整及新型主體不斷涌現。近幾年,禹州市的水果、中藥材、花生、大豆面積也有所增加,逐漸呈現規模化和連片化種植。
自2008年農業部出臺《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的意見》以來,禹州市是河南省首家成立植保合作社的市。2008年5月注冊綠野植保合作社,致力于提高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的服務水平,由專業化代防代治向承包防治發展,由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向果蔬等經濟作物病蟲草害防治發展。
截至2018年底,全市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共45個,經工商、民政注冊登記在禹州市植保站備案的有20個。全市從業人員達 610人,經農業部門專業技術培訓的人員數量200多人持證上崗,共有小型植保機械20 000多臺、中型植保機械580臺、大型植保機械210臺、無人機 38 架,日作業能力1萬hm2左右。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玉米3.41萬hm2次、小麥6.79萬hm2次、果樹0.07萬hm2次,其中,無人機統防統治面積小麥0.67萬hm2次、玉米0.43萬hm2次、其他作物0.2萬hm2次。
專業化統防統治的發展對農業提質增效、農藥減量控害發揮了積極作用。以小麥為例,農民自己防治與統防統治相比每667 m2減損增產150 kg以上,農民增產增收每667 m2達 350元,每次節約服務成本10元以上。同時,農藥濫用、亂用現象明顯減少,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
在“政府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循序漸進”的原則指導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該類組織是專門從事病蟲害防治的統防統治組織,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先進的植保機械,專門的技術人員和專職的機房手,專門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承包,注冊有合作社。大部分合作社是由禹州市農業林業局技術人員統一培訓,在病蟲害發生的關鍵時段,統一技術方案,統一防治時間,農戶出錢買藥,這樣的模式占多數,又叫代防代治。也有少數是承包防治的,以小麥為例:植保合作社對農戶某地點的一定面積的小麥田間雜草和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赤霉病及蚜蟲、紅蜘蛛、吸漿蟲進行統一防治,保證所提供的農藥能有效解決上列病蟲草害對小麥的危害,控制損失率在5%以下。如果作物的病蟲草害損失達標,農戶須在收割前提出書面申請,經過鑒定后其超標損失部分由植保合作社承擔,植保合作社提供管理技術指導農戶生產,提高產量。無論是代防代治還是承包防治,都是通過服務方和被服務方簽訂合同達成合作關系的有償專業化服務。比如,禹州市飛防植保專業合作社、禹州市新鑫專業植保合作社、禹州市榮碩農業有限公司等都是這種模式。
該類組織以自我服務為主,針對自己種植的主要作物,購買或租用植保機械,聘請技術力量,以雇傭的農工為機房手,對自己的基地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如鑫鑫種植合作社、康城種植專業合作社、綠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等。
采取“公司+合作社+鄉村級服務點+農戶”的方式。依托禹州市豐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結合公司網點,建立鄉村級服務站點,進行綜合的農業物資供應,為成員提供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為成員提供植保技術指導、咨詢服務,每年統防統治面積2萬hm2以上,為農戶提供質優價廉農業生產資料5000多萬元,起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截至2018年底,禹州市已有38架無人機,立足本地輻射周邊縣市直至省外作業,無人機擁有者選擇有資質的農藥經營者可正確選購和使用農藥。
一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快,留守人員老、弱、婦為主力,知識和技術水平低;二是鄉村兩級組織不力,組織化程度低,防治措施難統一;三是農藥市場混亂;四是對統防統治認識不到位;五是統防統治田塊集中連片少,大型機械操作有難度。六是土地流轉有待加強。
廣泛宣傳專業化統防統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廣大農戶的認識,讓農戶認識到統防統治呈現了“三個減少”,即減少了農藥施用量、減少了生產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展現了“三個提高”,即防治效率、防治效果、防治效益得到很大提高,防治效率提高30倍以上,比農民自防效果增長5%以上,效益提高2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