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四大懷藥示范園區建設帶動提升了溫縣四大懷藥標準化種植水平,提高了懷藥產品品質和附加值,推動實現了溫縣懷藥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種植、社會化服務、數字化管理。
2017年溫縣規劃建設666.67 hm2四大懷藥示范園區,其中1號示范園區位于番田鎮,突出鐵棍山藥規模化種植;2號示范園區位于祥云鎮,突出農業科技,開展四大懷藥輪作和育苗;3號示范園區為懷山堂公司休閑觀光農業基地,位于武德鎮徐堡;4號示范園區為保和堂公司中藥材種植基地,位于黃河灘區,突出三產融合。
一是金融服務。對進入園區的種植戶,協調溫縣現代農業風險補償基金為種植戶辦理小額貸款。二是租金補貼。對進入園區經營的種植戶給予200元/667 m2的租金補貼。三是基礎設施投入。整合涉農項目資金,保證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建設涵蓋蟲情檢測、溫度、水分、光照等15項田間傳感數據的物聯網檢測點并接入全縣智慧三農平臺,實時監測記錄作物生長環境,設置閾值預警,全生育期記錄作物生長。
一是為懷藥龍頭企業協調流轉規模連片的建設原料基地并補貼土地稅金助推企業原料基地建設,穩定企業原料供應。二是溫縣財政撥付懷藥企業科技專項資金對其轉型發展予以獎勵扶持。三是為懷藥企業爭取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資金貸款貼息。
一是統一種植標準。園區內統一按照綠色食品生產標準進行生產,發放生產記錄簿、懷藥標準化種植技術手冊、最新國家禁限用農藥名單、園區管理辦法等各類宣傳資料。二是統一技術服務。成立由河南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河南中醫大學知名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對園區內種植戶進行關鍵技術培訓。三是統一植保服務。安排專業植保機構進駐園區,對園區進行統一病蟲害防治,實現農業投入品的統一管控。四是統一農資服務。聯系農資廠家或代理商,以優惠價格對園區提供農業投入品。五是統一銷售對接。由縣懷藥協會統一對接銷售渠道,優先推廣銷售園區內的懷藥產品。六是統一質量監管。成立質量監管服務小組,建立基地日常巡查指導和視頻監控制度,園區內產品進行統一采樣檢測。
園區建設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為溫縣懷藥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發現一些問題。
一是土地儲備不足。懷藥種植有5~10年的輪作期,溫縣懷藥種植面積現在常年穩定在0.53萬hm2左右,全縣土地已基本輪作1遍,每年懷藥種植留地備播成為一道難題。二是土地種植信息不全。缺乏土地種植檔案信息可供參考,種植戶流轉土地時只有通過詢問土地承包戶或熟人了解流轉土地前幾年種植情況,制約了懷藥園區的規模化發展,同時,也存在種植風險。
園區水、電、路、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是保證園區發展的根本。3號園區、4號園區為企業運營,基地相對固定,在政府前期協調的基礎上,有能力新建基礎設施或保證原有設施運轉。而1號園區、2號園區中多為種植大戶,園區設施為土地所屬村集體財產,使用過程中存在設施損壞、維護、資金投入等問題。
田間管理是保證懷藥品質的關鍵。3號園區、4號園區為企業原料基地,企業有完整的種植規程、原料標準來規范種植,保證品質。1號園區、2號園區為種植大戶分包種植,雖然發放了綠色種植規程、田間管理登記簿,進行了病蟲害統防統治、水肥管理培訓,但是在巡查中發現,各種植戶標準化種植意識不高,甚至個別大戶因疏于管理導致地塊雜草叢生,苗期草害嚴重。
3號園區、4號園區為企業原料基地,采用公司自營或公司加農戶訂單模式,不存在銷售問題。1號園區、2號園區中山藥種植戶雖有一定銷售渠道,但不足以完全消化其種植面積,其本身市場拓展能力不強,思想上存在“等靠”園區訂單意識。
通過對比發現,園區建設分為2種情況。第1種是1號園區、2號園區是政府為主導,種植戶為主體的運營模式。第2種是3號園區、4號園區是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運營模式。在第2種模式中政府只需要做好政策扶持,協調基地建立以及后期監管即可。而在第1種模式中政府除了在第2種模式中需要做的工作外,還有種植監管、園區管理、幫助貸款、組織銷售、輪作謀劃等工作,而一些問題往往出現在以上環節。
根據一年的建設經驗,為了更好地促進園區發展,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種植戶各自優勢,調動各方積極性,建議基地建設采取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運營模式。明確職能與分工,政府負責提供優惠政策,抓協調與監管,企業管運營與銷售,種植戶按訂單與標準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