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璇
(泰安一中,山東泰安271000)
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被不斷提及,反復強調。可見,國家把保護環境放在了與發展經濟同樣重要的位置上,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工業與城市的發展應當如此,農業的發展也不例外。
大數據表明,我們離“農業綠色發展”這一目標還差得很遠。近年來,我國的農藥產量已位列世界第一,僅2017年一年全國累計生產了291.4萬噸農藥;2018年5月,農用化肥的產量就達到499.8萬噸,雖與前期相比有所下降,但龐大的數額依然不可忽視。
現代農業生產中有四類問題比較嚴重,主要是農藥化肥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秸稈焚燒污染和家畜糞便污染,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污染類型。
西北部干旱地區的主要問題是農膜污染,即固體廢棄物污染的一種形式,這與當地水熱條件較差的環境狀況有關;中東部地區的主要問題是農藥化肥污染,這與該地區人口密集、糧食需求量大的社會現實有關;南方地區的主要問題是家畜糞便污染,這與當地禽畜飼養水平高、規模大的發展現狀有關。
對環境:農藥在環境中的殘留量可達到70%,且不易降解。不僅使種植的農作物上有農藥殘留,而且對生態環境的危害也是持久的。殘留的農藥會留在土壤中,使土壤變成“農藥儲存庫”,造成土壤板結等問題,還會隨地表徑流和農業退水進入各種水體中,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化肥在環境中的殘留量同樣可觀。它不僅會留在土壤中,導致土壤鹽漬化,也會進入水體中,致使水體富營養化。
對生物:科學家曾在南極一些動物的體內發現了殘留的農藥DDT,這說明生物圈是統一的整體,農藥對生物的污染可隨物質循環遍及全球。而極地地區缺少分解者,殘留的農藥幾乎不可降解。
農藥和化肥對人體的傷害多是長期的。農藥會損害人體的神經、免疫、內分泌等系統,甚至可能致癌。化肥會使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缺失,長期食用的人可能會患相關物質的缺乏癥。
農用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時間長,至少200年才會降解;殘留量也很大,據調查,一塊連續覆膜3年的棉田,其農膜殘留量可達到每平方公里50公斤以上。
殘留的地膜會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水分下滲變難,從而導致土壤次生鹽堿化;使土壤的通氣能力降低,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和土壤肥力。
秸稈焚燒產生的煙塵不僅會引發道路交通事故,使飛機延誤,而且會威脅人類和其他生物健康,危害極大。秸稈焚燒時還可能會引發火災,從而造成更大程度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家畜糞便會隨養殖業排放出的污水進入各種水體,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及重金屬離子會污染水質,對畜產品質量、人體健康和生活環境造成極大影響。
防治要以預防為主,預防要全面,從根本入手,加強政策引導和技術推進;以治理為輔,治理要徹底,措施要有針對性,對不同污染類型的土地狀況采取分類治理措施。
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是根本。要在法律中明確規定禁止的事項和違規后相應的懲罰措施,不能有違法不罰的情況。在法律完善的同時也要加強對農藥、化肥、薄膜等農業用品的監管,阻止不合規定的產品進入市場。同時,也要對秸稈焚燒和污水排放進行監管。積極開展教育宣傳工作,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讓他們能自覺地選擇有益于保護環境、促進人地和諧相處的農業生產模式。因地制宜,推廣已試行成功的“綠色”農業生產模式。例如“桑基魚塘”、沼氣池等環保可持續的模式。同時,推動農業方面的技術革新,加快研制低毒、高效、低殘留的新型農藥和功能型地膜。
針對農藥、化肥:用生物防治的措施代替傳統農藥。例如山東省農科院在2015年發明的“天敵卡片”。將帶有害蟲天敵卵的卡片放入農田中,待卵生長為成蟲后,便可起到“以蟲治蟲”的效果,經濟和生態效益都遠高于噴灑農藥。
嚴格控制農藥用量及噴灑時間和次數,改進噴灑方式。配方施肥,兼施化肥和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做好已破壞土壤的修復工作。通過施用相關產品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
針對秸稈:將秸稈打碎深埋,利用微生物分解秸稈,可起到肥田的作用。用秸稈生產家畜和家禽的飼料,或用作工業原料,實現造紙、發電、制造薄膜等多種功效。修建沼氣池,利用秸稈制取沼氣。
現代化的農業應將保護環境和發展科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實現更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治理好農業污染依舊是當前和未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