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珍艷
(榆樹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吉林榆樹130400)
一是要結合實際種植環境,根據當地區域條件,選擇與氣候相適應與生長環境相協調的種植品種;二是要綜合分析種植土壤的具體條件與問題,結合區域水源情況,優化分析后再進行品種優選;三是要根據所選品種,合理選擇水稻種植技術,結合現有技術水平確定適合播種的品種。
應當以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無雜草、無蟲害的田地為首選,科學整地后再進行種植。在此過程中,要對營養土進行合理配置,配比旱田土與優質腐熟農家肥,結合定量水稻壯秧劑,保證苗床營養充分,并確定合理的苗床長度與寬度。
以稀播育壯秧為水稻播種原則,充分結合種植區域的氣候條件,合理選擇播種時機。在播種過程中要保證稀密均勻,根據種植面積合理確定播種數量,育苗選擇機械插秧法,可使用塑料軟盤、硬盤等進行育秧。
根據種植區域的土壤肥力,合理施用有機肥,平整土地,保證底肥充足,并根據具體土地條件合理施加微量元素肥。通過正平耕種土地,保證土壤疏松適宜,養分充沛。在旋耕前,要充分撒勻應施肥料,隨后及時旋耕。
根據稻種合理移栽,把握時間旱育早栽,以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對水稻秧苗進行充分觀察,以此為依據合理調節施肥量。通常情況下,日均氣溫15℃為最佳的水稻移植溫度。合理選擇播種時機,早插秧,可有效促進水稻秧苗及時進入分蘗期生長階段,有效縮短稻田返青時間。
科學合理的進行秧苗密植,根據生長情況適當加寬秧苗間距,對肥力充足的田間適當縮小秧苗的間距。
進行田間管理時,要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合理追加尿素、鉀肥、磷肥、硫酸鋅等,以分蘗期為節點追加兩次肥,緩苗后第一次施肥,移栽10天后通過追加尿素、鋅肥,保證分蘗順利進行;孕穗期為第二次追肥階段,主要追施肥料為攻粒肥、尿素肥、鉀肥等,進而保證結實質量與效率,保證水稻籽粒飽滿。
進行水稻栽種時,應當根據苗圃發育情況,酌情確定單位產穗數,有效保留生長粗壯、發育良好的群體,為后期高效栽種做準備,提升每畝水稻產量。多栽苗體雖能保障發育穗數,但容易導致結實率降低,穗粒偏小。當幼苗生長發育到中期時,則易增加無效穗數,苗體易被病蟲害侵蝕,減產并誘發伏倒現象,但是栽量過少則會導致穗數不足,影響苗圃產量。進行無公害水稻種植時,應當根據種植情況、苗種選擇、發育情況、土壤情況等確定適當的播種數量,栽植適宜基礎苗,酌情實現擴行稀植。不能憑感覺種植,要根據苗體分蘗情況酌情種植。
在此基礎上,要對苗體進行壯苗培育,通過合理擴行有效解決基本苗過多、無效分蘗較多、較早高峰苗等相關問題。進行行距擴大時,應當根據實際種植情況、品種株高、生產水平擇優確定,增加產量要求高的苗體行距。對不同區域、不同品質的品種旱秧進行移栽時,要根據行距配置試驗確定科學的、適宜的基本苗株行距。進行栽插時,應當注意以東西走向為主,向上插行,促進植株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營養。
為了有效防止水稻植株被病蟲害侵蝕,應當采用高效的防治技術,可將物理防治技術與生物防治技術結合,采用機械設備的方式,例如利用燈光對蟲害進行誘殺,通過光體吸引害蟲,對害蟲進行統一殺除,或利用蟲害的生物天敵進行除蟲。
進行針對性噴藥除蟲,是提升水稻種植質量的重要手段。在進行水稻種植時,科學合理的噴灑化學試劑,可有效防蟲,但化學藥劑中存在一定的有害物質,使用時必須特別注意,在防蟲殺毒的過程中,降低對植株的損傷影響。藥劑噴灑時,要控制水稻田塊中的水層深度,進而保證藥劑噴灑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化學試劑的配備需要按照藥劑說明嚴格執行,防止藥劑不合理應用制約水稻生長。
2.3.1葉稻瘟和穗稻瘟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稻田感染葉稻瘟病斑時,可通過合理配備三環唑藥物與清水,混合成液搖晃后均勻噴灑至稻田中。當感染穗稻瘟時,選擇水稻破口期進行最佳防治。主要通過三環唑配清水,搖晃混合,以周為單位時間對水稻田塊噴灑噴霧,保證持續3周以上的防治。
2.3.2稻飛虱和稻螟蟲稻飛虱和稻螟蟲是水稻生長發育階段常見的病蟲害。稻飛虱的生存以吸取水稻植株汁液為主,出現此病蟲害后,植株變黃,甚至病死。主要治療藥劑為配兌優樂得粉劑與清水,混合成劑對癥噴灑。感染稻螟蟲將導致水稻心蕊枯萎致死,致使水稻減產,此時可通過配兌巴丹原粉向稻田施撒,或是配兌螟怕可濕性粉劑與清水,混合搖勻后向稻田噴灑。
水稻種植不僅關系國家農業經濟發展,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進一步提高無公害水稻種植水平,需要加強水稻抗病技術的研究,也需要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從而進一步確保水稻種植過程中能夠實現高產,以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收入,也進一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