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洪威
(西豐縣林業局,遼寧西豐124000)
林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對林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林業產業發展面臨較好的機遇。同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的轉型升級導致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弊端顯現出來,包括林業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生產方式落后、資源配置不平衡等。在新的經濟常態下,林業產業如何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要求,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的發展都拉動了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隨著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林業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可開發的森林資源前景廣闊。從現狀看,產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當前,我國林業產業的第二、第三產業占比較小,第一產業的比重仍然較大,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占比有待提高。林業產業的技術設備水平低,企業規模小,產品的附加值低,精加工產品少,市場占有率不足,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地區林業資源配置不合理,區域性的產能不足或者過剩,技術創新與品質優化長期發展緩慢。總體來看,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水平不均衡,地區之間復雜差異大,對于林業副業的重視不足,產業結構的不合理阻礙了林業產業的快速、高效發展。
我國地域廣闊,森林資源豐富,但人均占有森林資源水平低,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木制品、人造板的生產量增長迅速,但原料供應能力不足,尤其是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以后,一些地區的原料供應能力下降,制約了木制品生產的發展。加上缺少科學的統籌規劃措施,一些林木資源生產模式落后,森林撫育缺乏,受自然災害因素的影響,后備資源儲備不足,林木品種呈下降趨勢。從長期來看,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仍舊存在且會持續上漲,這是制約我國林業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目前,我國林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因素還有科學技術水平落后的原因。林業產業的科技含量低,產品的質量不高,初級產品比較多,對林木的深加工不足。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林業科研的投資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真正用于實踐的比較少,轉化為生產力的成果更少。缺乏林業高新技術人才。一般來說,林區的地理位置比較偏,使得人才的引進困難。有的林業企業的科技意識不強,對科技的作用不夠重視,依然遵循傳統的經驗模式。
我國的林區多數處于偏遠地區,因此,政府應該對林區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強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收入,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對于林木等能源型經濟產物提供退稅、減稅政策,為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對林業產業進行投資,解決林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
林業產業的發展應該從傳統的注重量的發展轉變為注重質的提高。林木的生長周期比較長,生長緩慢,在培養新的林木資源之前要根據地區的特點,因地制宜,選好適合種植的林木。此外,對現有的森林資源要加強保護,加強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尤其是要防止森林火災的發生,因為森林火災的破壞力極大,而且不易撲滅,因此,要加強對森林火險的預警。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才能發展林業產業。通過林業技術推廣將林業科研成果轉化到林業產業中,這樣才能提高林業產值,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讓科研人員從實驗室走出來,走進林區,調研林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自身知識結構解決林業企業、林農在發展林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林業產業生產效率。
在新的經濟發展常態下,我國的林業產業發展面臨挑戰,應該改變林業產業現狀,提高林木產業的創新能力,改革生產模式,從調結構、促轉型、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發力,確保林業產業多元化發展,確保林業產業能夠穩定健康發展,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