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旗鋒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第二醫院 浙江 寧波315100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主治濕熱下注證,其有清熱祛濕之功效。筆者臨證運用于口瘡、濕疹、痹證等病證的治療,每獲良效。現舉臨床驗案三則如下。
李某某,女,52歲。因口瘡反復發作數年,加重3天就診。患者下唇黏膜部可見一潰瘍,周邊色鮮紅,潰瘍面直徑約2cm,疼痛明顯,影響進食。曾服用維生素B 類藥物,效果不佳。西醫建議作免疫方面化驗,排除風濕類疾患,必要時服用激素類藥物。患者既往體健,想服中藥治療。舌質略紅、苔微黃膩,脈滑。證屬脾經濕熱為患,急則治其表,暫擬清熱祛濕法。方選二妙散加味。處方:黃柏、蒼術、生甘草、藿香各10g,薏苡仁、赤小豆各15g,防風、佛手各5g。3劑。3天后患者復診,訴疼痛減輕,納增。濕熱漸輕,上方黃柏減為5g,再進5劑。藥后口瘡消退,繼以健脾類藥物調理。1年間,患者間斷治療數次,口瘡發作的次數和程度均較前明顯減輕。
李某某,女,1歲半。皮疹1年余,加重2周。患兒出生半月,臉頰表皮微紅,顆粒水泡,搔癢啼哭,夜寐不寧,遷延不愈,遍及面、頸、項、肩背及下肢。診見疹色略紅,耳廓部流水結痂。舌紅、苔微膩,脈滑。此乃胎內濕熱,蘊結兒體,外感風濕熱邪,邪毒不解所致。治以清熱祛濕法,方選二妙散加味。處方:黃柏、防風各5g,蒼術、白鮮皮各6g,黃連2g,生甘草3g。服藥5劑,患兒周身濕疹漸退。續服5劑,濕疹明顯緩解。
張某某,女,60歲。周身疼痛數年,以頭部、肩頸、腰背及下肢為主,曾查頭頸部、腰部影像及風濕免疫類等化驗,未見明顯異常。多處診治效果不佳,遂來我科就診。患者疼痛不適時感頭昏沉,身重。納欠佳,小便色略黃。舌略紅、苔微黃膩,脈滑。考慮濕、熱、風三氣雜至而為痹,治擬燥濕清熱兼以祛風,方選二妙散加味。處方:蒼術、黃柏、防己、川牛膝各10g,薏苡仁、桑寄生、桑枝各15g,防風5g。7劑后疼痛漸輕。上方略有加減,繼續調理治療數次。隨訪半年,癥狀明顯緩解。
二妙散,組方簡而妙。筆者起初運用二妙散時多局限于下焦,經過多年摸索,開始著眼并側重于“濕熱”二字。口瘡,雖不屬下焦,然濕熱證較為常見,中醫認為“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故治療在二妙散清熱祛濕的基礎上選用了瀉黃散中的防風、藿香、甘草。小兒濕疹,多因胎前母食五辛,產后乳食失調,脾失健運,內蘊濕熱,外受風熱之邪而致。故在二妙散的基礎上加用黃連、白鮮皮等以加強清熱祛濕之功。根據“痹論”及后世有關論痹內容來看,凡筋骨、肌肉、關節沉重疼痛,肌膚麻木不仁,或如蟲行,或屈伸不利,筋脈攣縮,關節腫痛統稱為痹。案中患者濕熱之證相對明顯,故在二妙散燥濕清熱的基礎上加用防己、防風等祛風除濕之品。上述三案雖為異病,但病機均與濕熱有關。審癥求因,異病同治,隨癥加味,從而獲良效。